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14日
书评
读杨则纬
读杨则纬
  我还上中学的时候,杨则纬就开始写作出书,而且受到众多名家的好评。我第一次得到两本杨则纬的书,就是陈忠实先生向我推荐的,他告诉我一个预感,杨则纬不出二十年,就能成为青年作家的佼佼者。
  去年,陈忠实先生追悼会上,我遇见杨则纬,她哭红了眼睛,我不禁想起了陈忠实先生的预言。三十岁的杨则纬,出版长篇小说六本,在全国文学界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对于年轻的作家而言,实属难得的成就,陈忠实先生对杨则纬预言成真。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杨则纬从初中创作至今,坚持十几年,这其间多少有梦想有才华的人已放弃写作,杨则纬却并没有浮躁。
  近日,读杨则纬的新作《于是去旅行》,如炎炎夏日里饮一泓清泉。
  没见过杨则纬的时候,我就从陈忠实、贾平凹、王仲生等名家的评论感受她的创作,从她的《春发生》《我只有北方和你》《于是去旅行》等小说中品味她的创作,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学子的讨论过程中思考她的创作。读杨则纬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杨则纬塑造的人物真实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我从她的作品中能感受到80后、90后知识女性的隐秘的内心世界,给我的内心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杨则纬是女作家,她写女性就比大多男作家更为细腻、透彻、干净,她的新作《于是去旅行》中的主人公辛钰,就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知识女性的代表。当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很自然联系起我认识的很多女性。辛钰这个人物,她从中学到上大学,再到工作婚姻,自然摆脱不了琐碎的日常,这些日常的背后,是辛钰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流露着这个时代女性的人格气质。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男性的附庸,以往知识分子关于女性的认知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就传统文化而言,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这些糟粕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女性的不平等。杨则纬感受且捕捉到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心理特点,并且将其用文字真实展现于作品之中,使人物细腻化、形象化、立体化。如研究一棵树,我们不仅看到树的枝繁叶茂,也能看到了树的深根宁极,又看到树如何吸纳阳光水分。这棵树挺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了蓬勃的生命状态。我认为杨则纬的新作,对女性心理的探索和剖析已炉火纯青。
  陈忠实先生最喜欢海明威的一句话,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对每个作家而言,能否有自己的语言,关键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要求作家不仅要有生活层面的体验,还要有生命层面的体验,遵循发现、寻找、探索的体验规律。杨则纬是从城市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也和这个时代的无数青年一样,告别了物质上的匮乏,同时也接受着精神上的困惑。杨则纬从文学上把握住了这个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就像作品中的女孩辛钰,与自己的心灵沟通谈判。这个看似异彩纷呈的时代背后,最大的危机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熟悉的别人,而不是成为真实的自己,庸俗化是每个青年要面临的问题,不论他有没有文化,富裕或者贫穷。
  读杨则纬的近作《于是去旅行》,我就在思考,主人公在旅行中到底是寻找什么呢?我认为是在寻找真实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给灵魂找到准确的位置。我们之所以日复一日的恐惧,就是缘于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错位。我觉得杨则纬的新作,与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上升到了生命体验的高度。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看一个人对文艺精神的继承,不能光看形式,更要看其本质。不是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我就跟着写黄土地。也不是说陈忠实写《白鹿原》,我就跟着写家族命运。也不是说贾平凹写《秦腔》,我就跟着写乡土生活。从生命体验这个层面讲,杨则纬是对陈忠实先生的文学精神,有了实质的继承。
  我在翻阅杨则纬作品的时候,真实感受到她的文学气场,就如我感受这座城市的心跳一样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