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作品创作中需要有效处理戏曲导演与演员之间关系,如何有效引导演员塑造角色,需要导演进行有效审视。其间,导演既不应该进行专制,也不完全凭借演员主观发挥,鉴于此,本论文就戏曲导演如何指导戏曲演员进行角色创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感悟,分不同的方面进行一定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提出了戏曲导演指导演员进行角色创造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其工作方法。
【关键词】戏曲导演、指导演员、角色创造
戏曲属于一种借助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演员是演剧的基本主体,导演的形象构思真正需要借助演员来进行内在演绎。
从导演自身作用看,其作为组织者和指挥者,可以全面掌控与演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真实实现一种全方位的内在思考所在。借助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组织舞台整体行为的顺畅进行,从而可以精心演绎角色的内在定位。导演可以真正保障演员能够有助于提升服务人员的所在,进一步对戏曲艺术有所认知,可以有助于艺术形象的全新塑造。这是戏曲导演作用的真实体现,因此,借助戏曲导演进行角色创造是非常必须的。
一、导演在表演中的作用所在
导演属于舶来品,来自于西方国家,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更多充当导演角色的前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导演”但是却在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不能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必须尊重历史客观事实。从我国戏曲发展之路而言,专职导演并没有进行专门设置,更多的是由文人以及相关表演者进行担任,其在行内一般是“演优则为导”。导演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赋予更多的艺术使命,逐渐成为使用发展的可能,铸就出特有的“导演艺术”。
戏曲导演自身价值所在,应该说主要是通过戏曲表演艺术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而得以最终体现的。可以说,表演和导演本身就是一对难以分割的孪生兄弟。导演的“导”和演员的“演”,都是建立在遵循戏曲艺术自身的美学原则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最后的演出呈现,而演出呈现的主体就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演员的完美呈现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导演的工作之上的。更多帮助演员去认识戏曲表演中的“体验”性质,为创造角色服务,是戏曲导演的重要任务。
二、戏曲导演指导演员的现实表现
(一)来自生活,超越生活
戏曲表现形式夸张,属于表现型艺术,戏曲来自生活但又借助舞台而适当“超越生活”。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则是戏曲表演艺术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拓展人物创造的最基础的外部技术手段,这在其中包含相关夸张、凝练、美化、传神、虚拟等程式特征。有人在说戏曲的程式束缚戏曲表演,恢复自由才正常。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曾经在生活中,不断用心观察老鹰展翅形态,是仿其形而提之神,创造出独具特色“鹰展翅”的盖派身段。
例如,曾经脍炙人口的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被鸠山抓进了地狱般的牢房,逼他交出密电码,李玉和临危不惧却受尽了折磨,高唱共产党员的意志是永远无法摧垮的。在实际演绎过程中,借助大幅度的跨步、跨腿、转身、抛撒铁链等动作,全面塑造一个共产党员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的形象所在。虽然演员自身缺少真正的体验经历,但借助艺术家自身戏曲——程式的技巧和手段,对生活的感受去进行创造,不是生活体验的复制,而是生活体验的间接创造。“戏曲的体验和表现不是直接对生活的模仿,它是很奇特、很强烈的形体和心理的表现”。
(二)来源现实,超越现实
1、戏与人交相辉映
演员的目的是扮演出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而导演的最高目的,则是要全盘把握,尽其所有来帮助演员进一步塑造好人物。
一出戏好不好,并不在于表现样式有多么的花哨,形式多么的精彩,更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是否能撞击观众的心灵,能不能达到形神兼备,这既需要通过表演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需要依托情、理、技来予以支撑。在这基础上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也需要戏曲表演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感受、想象、提炼。一个戏能不能使人信服,人物形象能不能使观众流连忘返,是决定一出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如同一个腐朽的躯壳,没有灵魂的寄托,不可能存世。戏曲舞台上“活武松”“活曹操”等一系列的赞美词语,无疑是对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上的最佳赞誉。有位哲人说过:“没有灵魂的人,只能等待死亡”。话虽简朴而其意深远。
2、体验与表现的辩证关系
“戏曲体验不是一般的强调把自己的感情贯穿到形象中去就算了,而是要把这种感情凝结在高度的技术里,达到好像肌肉筋骨也能思维的敏感程度,从而使体验和表现高度结合而又相对间离而且互相转化。不懂得特殊的体验性质,就不能理解如何把体验和表现结合起来发挥戏曲艺术强大的吸引力。”体验要从生活出发,表现要从技术入手,但是很显然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对于生活动作的提炼可以演变成观赏性动作,产生形式美、程式美,这就是辩证关系的体现。
“舞台艺术是直接靠演员的形体、思想、情感来创造的,不但需要体验生活,还要准确地表达生活,不但是角色的创造者,也是角色自身。”名家汤显祖说:“世间唯情难诉”。的的确确,借助外在动作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没有情感的存在就没有艺术的升华。“演员一身艺,千古一剧情,既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这些精辟的论述都道出了表演艺术体验与表现的实质。
(三)把握规定情境
把握规定情境可以有效规制演员行动。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促进演员揣摩人物心理,这是导演引导演员进行角色创造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戏曲演员,常会因为程式化手段而被把住脉,直接忽视研究规定情境”。首先,导演需要让演员自身心中能涉及到真正的人物形象所在,让演员能够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了解到人物形象的定位所在。过于夸张的表演会误导观众对于其内在的表现认可度,而由于演员自身定位观点不同以及艺术修养不同,借助特定的技艺来融入规定的情境所在,借助其内在表演而在外在表演上借助导演对其精准指导,从而可以为演员自身表演增光添彩。
(四)挖掘演员潜能,扬长避短,展现技艺
“了解演员,量体裁衣”。戏曲导演为演员进行适当包装,必须结合演员特点进行定制。戏曲导演如果不了解演员就如大海航行没有坐标一样,就会无从下手。导演在编排时必须充分调动演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循善引导,让演员基于自身意识的进入角色创造之中来。导演在导戏时还要知道都有什么样的演员,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特长技能水平,合理分工,帮助演员做到扬长避短。程砚秋先生声音不够洪亮,身材高大却要饰演女性角色,这是何等的困难,但是其规避自己天生条件的不足,“择己普者而从之”,打造出沉郁、幽怨的程派唱腔和极富特色的舞蹈动作,主攻悲剧。周信芳先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了“麒派”苍劲有力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三、结语
随着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如果要实现健康发展,戏曲导演的作用是不可被忽视的。戏曲指导演员进行角色的创造时,应该牢牢地把握住“以歌舞演故事”的思维。在戏曲艺术形式的框架内指导演员进行角色创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不断的创新。普及戏曲美学知识,提高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帮助观众克服因艺术欣赏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审美隔阂,从而使戏曲艺术拥有更多的观众,被更多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