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青云
我不认识徐山林先生,但从他的诗中仿佛看到了一位省级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他襟怀开阔,意志坚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激情。在他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亲情,厚厚的友情。
《山林诗草》精选了作者自1961年至2016年的诗作200余首。是他从25岁到80岁之间的作品。是他人生中最主要的阶段。读完《山林诗草》,一行清晰的文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一个诗化的人生”。这句话有两个涵义:一方面是说作者用诗歌记录了他的人生;一方面是说作者的人生如诗。
《山林诗草》从纵向看,如一条跳动的脉搏,把他的信念、志向、思辩、情怀、喜、怒、哀、乐连接起来,可以说,他用诗歌把生命的历程记录了下来。从横向看,他把对自然、社会、工作、生活、人生的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姑且从以下两个方面看看他是怎样以诗言志,以诗抒情的。
一、以诗言志。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廉洁奉公的作风。徐山林参加革命工作,从基层做起,从县上到地区,从地区到省上,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任凭狂风骤雨,信念从不动摇。
1966年10月,徐山林在汉中任社教工作队队长,被卷入“文化大革命”洪流中。白天挨批斗,晚上难安眠,认真反思,认定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就坦然面对,任凭批判,坚信总会水落石出,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在《夜省》中写道:“九州风雷何劲强,旗海人流气昂扬。炮轰火烧呼声紧,口诛笔伐字满墙。众口齐责屈难辩,独省长夜九迴肠。自信无邪心自定,且将一生任评量。”在狂风暴雨中,他坚信自己,更坚信真理。
在《“救兵粮”赞》中,他写道:“朴素貌平凡,枝瘦筋顽。最鄙娇花贪富贵,偏爱扎根穷山。本少娇媚姿,更无艳花绽。只待霜临百花谢,捧出丹心一团。克勤复克俭,辛劳终年。献出果实千千万,仅留小叶数串。繁果红耀眼,无意招客看。专供荒年济人餐,不懈年复年。”“救兵粮”,又名火棘。作者生于安康地区,又在秦巴山区工作多年,亲历过多次灾荒,亲见饥民以此充饥。它虽平凡,很不起眼,却顽强地生长在贫瘠的山石间,为人类默默地奉献着。作者正是借此抒发自己矢志不渝,要在穷山僻壤之乡艰苦奋斗,竭尽全力带领山区群众改变贫穷面貌的志向。
像这样抒怀述志的诗作,还有《旅途偶感》《五十初度》《换界》《七里香》等等。
二、以诗抒情。
读《山林诗草》,我深深地为诗中的真情所感动。他用情写诗,又用诗抒发了他的情。无论是乡情、民情、友情、山水情等等,都注入了深深的情,深深的爱。
家乡是生命的根,是成长的摇篮,是前程的起点,是情之所托,是一生的避风港。《山林诗草》开篇第一首,即为《归乡》:“归乡喜迎十月风,果压枝头秋正红。山花簇簇儿女意,古树巍巍老母容。乡音如蜜沁肺腑,故景牵魂觅归踪。游子拂衣小巷走,呼朋唤友话重逢。”把回到家乡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乡愁”是有始无终的,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2005年12月,作者又写了《乡愁》一首:“秦岭参天树,巴山五彩云。心藏金州月,梦生汉水情。”离开家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年近古稀的作者,乡愁未减,反而更加浓烈。抒写乡愁的还有《返乡赴任》《汉江之夜》《看家乡小戏》等多篇。
徐山林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心。1976年4月,作者出任安康地委副书记和安康县长,到任第三天,听到潭坝公社许多社员断粮断炊,忧心如焚,拄根木棍翻山越岭,行程400多里,察看灾情。他在《春荒》中这样写道:“青山枉多情,流水空弄声。灾重年大馑,万户炊难成。春荒燎似火,粮站人如云。阡陌麦熟远,心绪日日沉。”为了救灾,他请求省上拨救济款,组织大批干部去湖北买回几十万斤红薯干,派干部分村按户分给群众,终于渡过了这次特大灾荒。同时积极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第二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在工作中,他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1974年冬,他曾到当地山区进行过50余天的调查研究,扶贫救灾,帮助群众渡过难关。1987年春节刚过,他又到大巴山麓的国家级贫困县岚皋县调查。他在《岚皋山村访贫》一诗中记述了这一过程:“围炉老妇一席谈,欣慰犹念几缕酸。改革已得腹可果,翻身未除茅屋寒。绿水青山空似画,治穷致富戒空谈。且收滔滔脱贫道,小康漫漫路正艰。”这种忧民恤民之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位领导干部的本色。
总之,从《山林诗草》可以读出,作者用诗歌抒发了他的志向;抒发了他对为之奋斗的祖国、人民和党的事业的拳拳衷情;抒发了他绵绵的乡情、深深的亲情和厚厚的友情。从家居生活,到社会万象;从高山流水,到花草树木;从日月星辰,到雨露风霜;从怀古咏今,到感事述怀;从缅怀纪念,到酬唱志贺;从褒扬歌颂,到贬斥讽刺,他用诗歌记录了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以及他的情、他的爱、他的苦、他的乐。一句话,他用诗歌记录了他的人生。所以说,他有一个诗化的人生;他的人生壮美如诗!(作者简介:杨青云,女,退休干部。洛南县人,现居西安。现任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赋学学会副会长,《秦风》诗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