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马线文明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机动车礼让行人是这个缩影中最直接的体现。西安自实行“车让人”以来,许多行人明显感觉到了斑马线前车辆的礼让文明行为,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机动车和行人需要共同提高公共素质的同时,部分机动车主对这一行为的忽视和行人仗着车让人而不去遵守交通规则。
公交出租率先带头
西安市公交公司稽查组花女士告诉记者,公司为积极响应市文明办“礼让斑马线,文明车让人”活动,率先在驾驶员中开展“5321文明车让人”活动,用实际行动为西安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让斑马线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线。为规范驾驶员的礼让行为,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在驾驶员中推行“5321”礼让标准。其中“5“是指公交车在距离路口50米处,观察并减速;“3”要求驾驶员在距离斑马线30米处,提前减速,做好停车让行准备;“2”即在距路口或斑马线20米外,车速要减到15公里/小时,驾驶员的脚要放到刹车踏板上;1”即在距离斑马线10米内,当前方有行人通过时,驾驶员必须停车让行。为确保“5321”标准的落实,公交总公司利用现场检查和视频查询等方式,重点对公交车经过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斑马线以及驾驶员礼让斑马线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线路及驾驶员个人月度考核和星级管理的指标。
据了解,西安市约有12000多辆出租汽车,49家出租车企业,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出租车管理部门与出租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就处罚来说,不礼让的车辆被电子警察拍照后,交警会对驾驶人处以记3分,罚款100元的处罚,并抄告给出租车管理处,再进行“二次处罚”,首先违法司机每个月的“三无奖励”会扣掉100元,最重要的是根据服务质量考核评分标准还要对司机扣10分,当扣分达到75分,也就是不礼让行人达到8次后,会取消单车下一轮的经营许可资格。此外,出租汽车协会和各企业的稽查人员,也会安排专人上街检查。不礼让的违法记录还将与企业考评挂钩,车辆也会失去评比“先进”的机会。
双方都需提高素质
5月31日中午1点多,北关正街交叉路口的斑马线上,来往的行人并不算多。一位老人站在斑马线中间,她看到路上车辆较密集,小心地站在那里,这时,一辆公交车驶到斑马线前缓缓停下,司机朝她挥了挥手,老人立刻会意,快步通过,道路另一侧的几辆私家车看到正在过马路的她,也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让行。
随后,记者分别来到了环城南路西段和长安立交,这里人流车流都较为密集,但是多数车辆能够做到礼让行人,不过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候在斑马线前的车辆排起长队。
偶尔也会有一些未礼让行人的车辆,其中多数为外地牌照。
等候在斑马线旁的王先生对记者说,有一些私家车在马路上的车速会比较快,即使在斑马线前会急刹车,但还是会给人带来紧张的感觉,因为摸不准到底会不会让行,他希望这类车辆在行驶中看到斑马线旁有过路人的时候,能够提前减速准备停车。市民刘女士说,这明明是一种需要机动车主和过路人共同提高文明素质的行为,现在很多司机们的素质提高了,但部分行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她有几次过马路的时候看到行人不慌不忙地走在斑马线上低头玩手机、打电话,这压根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还影响了车辆的通过速度。
私家车主周女士说,虽然现在已经实行“车让人”一段时间了,并且还有相关的处罚,但是自己并不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实施这样的条例,比如在绿灯情况下,有过路人在违反交通规则情况下,车辆还需要提前停车进行礼让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明显是给交通“添堵”呢。其实这是根据双方来说的,不光要求车主去避让,也应该提高路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
习惯养成需要过程
杭州“车让人”的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斑马线前礼让行人,2005年就被列入了杭州公交集团规章,他们执行“斑马线礼让”的原则是——“见人必让、让必彻底”,甚至包括行人不遵守交通秩序。这个原则曾引发过争议,对闯红灯都要礼让,会不会助长违法风气?但最终证明,杭州“车让人”不但塑造了城市形象,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精神风貌,改变着城市秩序。
西安市实行“车让人”已有半个月了,关于“车让人如何让”记者通过交管部门了解到,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行人步入斑马线,行人所在车道车辆必须让行,行人开始通过斑马线,所在车道车辆和下一车道车辆必须让行,行人到达中央绿化隔离带或双黄线,下一车道车辆必须让行;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道路中央有双黄线或隔离栏,无绿化带隔离带,行人步入斑马线,车辆必须让行;在无交通信号或斑马线时,机动车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当道路中央有绿化隔离带,行人为跨越绿化隔离带,靠近绿化带车道车辆需要停车让行,当行人跨越绿化隔离带车道上的车辆应当停车让行;交叉路口右转车辆不得妨碍被放行的行人通行;左转车辆遇行人步入斑马线必须让行。
西安正处于行人和机动车相互礼让的习惯养成阶段,“车让人”的背后,考验的是机动车和行人对交通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不能只要求机动车做到提前减速停车礼让行人,行人也要遵守交规,文明出行。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