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 



领导嘉宾在开幕式上
崔振宽与陈光德揭牌
丁杰、梁耘、崔振宽、西沐在开幕式上
邱正伦、段渊古、丁方、解安宁在画展上
尚辉、罗宁主持论坛
赵权利、张渝主持论坛
专家学者在论坛上
嘉宾在论坛上 
画论一带山水情,墨润丝路长安风。5月2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等支持指导,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提名展”,在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隆重举行。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丁杰,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尚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光德,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钟明善,陕西省美协顾问、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崔振宽,陕西省美协顾问、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梁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主任解安宁等50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陈光德、崔振宽、解安宁共同为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入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揭牌。
这次学术活动,是陕西省继成功举办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之后,又一项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活动,而且与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精神相契合。
这次近200名陕西山水画家的精品力作,整体反映了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艺术家群体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与新面貌。
开幕式嘉宾讲话摘录
丁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传承中国山水的笔墨精神,坚定中国文化的自信品格,抒写新时代祖国山川的新风貌。作为山水画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到生活中去采风写生,为国家和时代多创作出精品力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
陈光德(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院长):“长安画派”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思想是笔墨的灵魂”等艺术主张,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继“长安画派”之后,如何打造陕西山水画新高地,这是摆在陕西山水画家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建系十周年,学院领导班子经过研究,一致同意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入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积极支持陕西山水画研究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安宁(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新时期以来,陕西的艺术家继承了“长安画派”前辈的宝贵经验,辛勤探寻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风尚,研究关注中国画领域的一切热点和共性话题。他们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探索与贡献,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为了推动陕西省山水画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弘扬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加强文哲画论的研修,技道并蓄,才能更好地展示陕西省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新成就。
姜怡翔(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这几年陕西省出现了两个研究会,一个是山水画研究会,一个是花鸟画研究会。这两个研究会是对美协、对学院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在专业领域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次参展作品质量比较高,题材很丰富,有很多新面孔,少有那种市场化的、商品化的以及应景之作。随后的“山水画的精神”理论研讨,我相信对于陕西乃至中国的山水画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中国山水画精神”——陕西省山水画论坛发言摘编
美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和著名艺术家的参与,使得这次活动无论在学术水准还是在业内影响都上了一个台阶,对于陕西、乃至中国的山水画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随后举行的“论中国山水画精神”论坛上,各位专家和艺术家先后发言。在此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山水画精神属于一个带有全局性、永恒性、甚至紧迫性的学术话题,怎么样谈都值得挖掘,怎么样谈都不能结束。今天,我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样貌”。
一、阐释的永恒性主题。风景画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油画概念,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独立艺术样式,是文化概念,是绘画的精神概念。所以我赞同不能用西方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造型理论来诠释中国的山水画。现在的大学里,往往只强调速写,忽视笔墨,把山水画甚至把书法也当成造型概念。何为笔墨?笔墨本身就是中国画、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我们山水画的精神不在于自然风光,而在于山水的精神,这是东方美学精神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山水画精神的审美形象。我们用的水墨原材料,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本身就是东方人审美精神的承载方式对应起来的。我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水墨。何为形象?笔走形,墨走象,精神和形象之间是互相交融的。我们谈山水画精神的时候,不要把它抽象出来谈。但是在我们整个的创作里边要体现这些。
三、中国当代书画的自主性重建。要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自主性,山水画的数量绝对代替不了山水画的精神,我们必须思考本土性和全球性,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承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所以存在着转型的过程。如果这个转型能够成形,通过这种方式把东方的意向、意境真正地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视觉艺术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进行美好的呈现。
刘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山水画,因为画家参与其中,寄情于山水,赋予他自己的理解,在这当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启示,经过艺术加工以后才具有了艺术性。在山水画方面,我们的思维有很多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比如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审视自己,我们的创作也是这样。中华文化的传统非常深厚,底蕴深厚,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永远都在进行挖掘。包信源(江苏现代美术馆馆长):
中国山水画是永久的课题,民族文化是重要支撑。什么是山水画的精神呢?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所接受的教育、感染的文化熏陶,带给我们很多思悟。你如果不读书,基本的文化概念不理解,对我们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不掌握不了解的话,你从何谈起呢?东西方文化的美术史都不了解,你怎么来做呢?陕西有厚重的文化,今天看到这个展览对我启发很大,有很多的画家作品非常优秀,对传统元素运用得非常好。所有文化的创造、传播、发展,都是靠人去推动的。
崔振宽(陕西省美协顾问、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
中国山水画有特点和精神,它不是风景画。这个展览,作品在章法上、构图上都是山水,也都不是像自然真实的风景写生,大家也都在追求笔墨,但为什么又感觉到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呢?这是值得每一个画家思考的。
我认为山水画精神就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要有时代精神。我们要有这个意识。现在的山水画,在学画的过程中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经常模仿别人。
山水画到一定程度,所谓山水画家的实战性,不能用古代的程式来办,还要有一定的现实性,要在深入生活中间有感悟。要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笔墨的抽象性。在创作中间、写生中间,要经常领会这些,既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精神,又要有现代的笔墨性和笔墨。笔墨我个人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画里面最独特的东西就是笔墨,它的意境、章法、结构等等一切问题在其他画里面都有,唯独笔墨性是中国画最独特的东西。
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当然这个问题很难,这个还要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去坚持。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我和崔老的想法基本相同,在这个展览里面看的大部分作品比较平庸,有一部分能够反映长安画派的特点,也就是能够反映出具有陕北地缘地理特征的一些画作,但是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今天陕西山水画的发展也令人堪忧,问题出在哪里?刚才崔振宽谈得很具体,谈到了对传统的修炼,谈到了传统中如何变为自己的图式,谈到了如何从图式里面更加深入地向传统学习,提升艺术水平。我想这几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当然谈的不是古代山水画的精神,今天的山水画有一部分是传统山水画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如何认识20世纪以来山水画的发展,它所具备的精神。
传统山水画是称怀为道,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在不为社会所用独善其身的一种审美体现。它所表现的并不是对真山真水的描绘,而是通过山水表现表达自己孤高冷意的心情。所以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淡远、飘逸。中国山水画的高度成熟并不在汉唐,留在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画都是江南山水画,也回应了中国文人画的理想就是淡远和飘逸,从自然中体会人世间很多的道理,所以山水画并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而是一种哲学和绘画。这是我们了解的传统山水画的精神。
20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概念被广为接受。1960年代中国画的改造运动中,一大批山水画家到现实生活中去表现山水,长安画派是现实主义运动中,在山水画领域里面出现的两个流派之一。新世纪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潮流的影响,山水画又进行了从现实性到现代性的再次转化,对现代视觉形式的追求成为当代山水画的重要路标,又和长安画派所表现的山水精神有所区别。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主题回归中,在文化自觉新的语境中,我们如何来看待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和当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国内有关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命题,具有学术建设意义和指导意义。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我所带来的演讲是最近几年我所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何从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广阔时空中,反过来审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的山水精神。
从古至今,从地中海一直延伸到远东,伟大的山脉都是东方圣人的栖居之所。我所说的东方圣人主要是指五大思想文化高峰,依次是希伯来、希腊、印度、波斯和中国,他们的行迹中间都和山峰有关,而且是伟大的山脉。
从地学的角度来看,在地球大陆上有两大山系。一条是纵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另一条是横贯欧亚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系。第二条山系更加重要,因为这个山系拥有世界上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这些巍峨的群山孕育了伟大的河流,其巨大的地理落差赋予了这些河流澎湃汹涌的生命力,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考和智慧。所以我们认为中国无论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高山流水都不是随便说的,而中间所说的山和水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和水,而是中华民族迁徙的来路。中华民族迁徙史是我们一个丰厚的资源,它也是构建神圣山水的物质基础。
张渝(陕西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作为精神载体,中国山水一直是中国艺术回返家园的精神隐喻。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山水精神,就是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山水,首先在老子那里确立了中国美学的终极原则:恍兮惚兮,其中有道;又在庄子那里确定了自己的美学手段:逍遥游。此外,中国艺术精神中,当然还要有儒家的坚韧弘毅,温柔敦厚以及佛家精气的浸染,但其主脉依旧是庄子奠基的“游”。“游目驰怀”的终极目的也是“澄怀观道”。这一点,在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以中国文人画为主体的山水画中,症候更加明显。
但是,“精神”一词的当下语义,尤其是引进西方哲学之后,已经和其原始语义有了较大差异。在西方哲学语境中,“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是宇宙精神之一种,更多宏观、抽象意味,但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中,“精神”一词,更偏重个体、微观、具象的维度。它不是西方哲学那样追求普世公理,而是言个人之志,述一己之情。这个志或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基于此,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开山总纲领,诗言志中的“志”,当然有“精神”一词的当下语义,但更多返诸肉身的个人情怀。古人所说的诗言志与诗缘情,在很多时候是一个意思。古人的志,除了记述的语义外,主要是情的意思。如此区分之后,我们再看“精神”一词,在传统中国艺术中的意义。
丁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科之一。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发展、精神境界,以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时代品格,尤为重要。传统与创新是文化发展既针锋相对、又相辅相成的基本动力,这两点不可撇开而谈,更不可能撇开彼此独自发展,必须要将火候拿捏准确、到位、灵活把握,张弛有度。
社会是在发展的,一个画家应努力与当下文化环境融合,有责任以自己的艺术推动时代进步,积极探索传统艺术和当代社会的关系,时而体悟,继而创新。当代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已不再单一,多元化的意义阐述是在国际文化的开放交流上产生的新的时代气息,然而文化精神和现实意义却始终是山水画创作的精髓体现。秉承传统形成了山水的民族特色,探索创新融汇了山水的时代精神,画作于人,画由于心,画中有心,画外有境,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作品才是难能可贵的好作品,这是当代山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
我的讲话题目是“体验让山水画精神更加饱满”,关键词有三个,体验、传统、精神。
体验是一种艺术的修为,是一种激活传统、接通传统血脉的重要路径与方式。当下山水画创作繁荣、热闹,但形式与表现技法上的创新,并不能掩盖精神和文化内容的苍白。所以当下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至少应该从体验的角度来进行一些反思。
传统,则是过去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精神、习惯或者是范式,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传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而不仅仅是一种样式的流程。缺少精神的传统是一种腐朽的样式,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摧朽拉枯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鲜活的状态,传统才不会终结与消亡。
最后,当下中国山水画家缺少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山水精神作为绘画传统的重要灵魂与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思辨的存在,也不是一种玄学,而是在当代具有具体内涵的存在。山水画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我们积极地体悟、体验并丰富这种精神,是因为它的成长、它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的文化能力和创造力,对民族的复兴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梁耘(陕西省美协顾问、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主席):
今天,我通过大画家石鲁先生创作黄土山水画的过程,来讲一讲山水画和山水画精神的关系。在长安画派中,石鲁当之无愧是领头的一位。石鲁对山水画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画山水画本身是人物画,你的人伟大,你的人沉着,你的人坚韧、你的人浑厚,这都必须注入到山水画中。他说山水画就是人物画,如果只把山水画当作山水,你就不见了。石鲁这种突出强调人在山水画中的精神主导作用,与古典山水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得到了张扬和发展,山水画作品才能表现出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我认为石鲁在黄土山水画上的创造,将永远启示我们后来的山水画家。
罗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我的题目是“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受到三方面的影响。第一,目前当代艺术对我们架上这些绘画的冲击,对当代艺术目前的讨论也是非常的激烈。第二,目前主流文化特别是国家意识对文化的指导方针,对山水画也有影响。第三,当代文化的特点,里面的组成部分有展览文化,对山水画的创作是有影响的。
当下中国画在影响下形成什么样的样态呢?第一个就是新传统的继续。第二种是现代艺术观念的注入,符号化的山水画。第三种是旧传统、新传统和现代当代影响下的其他元素符号的综合体。
中国山水画发展方面,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应该注意。第一,一个画家要有哲学家的思想,要有诗人的情感,要有杂技演员的技巧才行,三者缺一不可。第二,笔墨是基础。第三,在旧传统、新传统和当代语境下寻找自己的艺术坐标。山水画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只能旁敲侧击。第一是独立的人格精神就是山水画精神,第二是与自然同构的和谐精神,第三是与自身同构的笔墨精神。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画、山水画的特征。
解安宁(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精神”两个字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从形而上的状态来思考的,这是人赋予它的一种感觉、一种灵魂。我们经常谈绘画是把人的一种生命精神,把有限的生命转化成为一种无限的精神生命。所以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是一种生命状态。
第二,山水画精神,笔墨精神,更多的是笔墨上的一种生命状态。笔墨当随时代,长安画派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生活就是记录时代的划痕烙印,所以我觉得绘画的时代性、当代性,更多地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进行理解。
第三,气韵生动。这个“生”和“动”其实指的还是一种生存状态,“气”和“韵”指的是另外一种强调一种表达。“气”是强化了生命的一种气息。我们经常说有气则活,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
段渊古(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山水精神与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什么是精神?什么又是世界?物质和精神,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游戏规则。山水精神吻合了很多,包括园林。这是人们在物质精神以后的精神支撑,明代画家有一句话,庭院艺术是浓缩了一日三餐,所有这一切都代表着人的生存关系和自然的协调,天人合一。不管中国园林还是山水画也好,最终端的内涵应该是人在寻求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人们通过自然载体,寻求自我生存的自信和价值,在不断地与自然的对话中来寻求精神的安抚,人类与自然共融的哲学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与自然对话。
李永平(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汕头分会主席、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
山水画的精神是什么?是从传统到创新最成功而且最有标志性的,也是最精神性的东西。我对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理解,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中国美术这么多年来,大家论传统、论现代,都没有论到点上。什么点呢?你怎么理解传统?传统就像一个大海,你如果没有历练你自己的学问,你在传统上是找不到脚印的。必须在传统中找到你跟它碰撞神交的地方,不要框在一个框框里面。所以我提出一个论点,以真诚心去对待生活,以真诚心去对待艺术,以真诚心去对待写生。山水画精神,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我们自己找自己的缺点,自己找自己的路,然后把它所有的东西都摆开,你这样走到一定程度,就肯定会有山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