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与读书的收获何其相似,读书的收获也有三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经见过的内容,这样的收获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有感触但表达不出来的内容,这样的收获叫启发;三是通过读书使自己原来就明白的想法又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收获叫智慧。这前两种收获虽说启发高于知识,但本质上又好似没有太大区别,都只是浮于表面,都还是作者的思想,我们只是在吸收,但并未消化,只有收获第三种的智慧,才是真正在其中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与你融为一体——是可以运用的。正如“成大事业者”一般,第一境先得确立目标,第二境需要不怕吃苦,方可到达这令人向往的第三境;也只有先收获知识,再收获启发,才能收获真正属于你的智慧。
有一本书,我从小便读过,至今仍念念不忘——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小时候的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什么叫麦田,什么叫稻草人,什么叫守望者。现在的我又将它翻开读了一遍,发觉作者想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想过一种自在悠闲,无拘无束的生活。也许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我,再将它读完一遍后,不会像现在这般讨厌它文笔平平还满目脏话;也许会一口气读完它,而不像现在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时的我也许会在读完它合上的那一刹那,潸然泪下,心中涌进一股别样而不可名状的感动:也许那时的我已经有了人生的阅历,看过了人世的悲欢离合,看透了人生的起落沉浮;也许那时的我才会明白塞林格写这本书真正的用意,用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去收获读书的智慧。
其实一本书的厚度,就是一辈子的长度。读一本书,用一辈子;用一辈子,读一本书。
教师点评:读完这篇文章,我的脑中闪出了东坡夫子的一句话: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而出,汩汩滔滔,行于所当行,至于所当至。这是写作时任意挥洒、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如何达之?正是因为读书啊!好文章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那用一辈子来读一本书的魅力是什么呢?自己慢慢品尝吧!(指导教师: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