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
贠宗翰先生塑造叶打镇台曳王震的艺术形象浅析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武永安
  秦腔传统折子戏《打镇台》,系本戏《秋江月》里的一折,塑造了一个不畏权贵,敢作敢为,惩治邪恶,勇于担当的清官——王震的艺术形象。成为观众心目中最为敬仰的清官、刚正不阿的杰出代表,是弘扬正气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当今这个时代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
  1960年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汇演,我的恩师贠宗翰先生在《打镇台》剧中扮演的王震,嗓音清亮,字正腔圆;唱腔高亢激昂,身段潇洒大方;表演一招一式,规范严谨;口条、帽翅等技巧准确精到,得到专家、领导及同行们的一致赞扬,荣获一等奖,从而一鸣惊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马健翎先生慧眼识才,于当年从白水剧团将贠宗翰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这一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陕西秦腔最高学府,铸就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打镇台》也成为他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成为引领秦腔须生唱、念、做、表的典范模板,他教授的众多弟子也因此剧而受益,成为各个团体的顶梁柱。 

    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
  贠老师最初演出《打镇台》时,严格遵照师父传授给他的戏路,一招一式,中规中矩。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他对全剧念白、唱词及不合乎人物思想情绪的表演,影响节奏繁琐拖沓的动作调度,进行去芜存精,删繁就简。贠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待每出戏、每一个人物,都不会固守不变,而是在严格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无论是唱腔念白,还是动作表演,他都会虚心听取专家和观众朋友的建议,结合舞台实践,深思熟虑,择善而从,使剧本、人物、表演更精确,使戏得到完善提升。例如,舞台上当李庆若命校尉击鼓后,过去的处理是内唱(尖板)擂锤送上,踢官衣、踏三锤、转身倒地、吹髯口、使“磨锤”、“倒四锤”亮相。作为王震这个人物,还未开庭,听到堂鼓响先吓得爬倒地下,那这桩案子该怎么审,还怎么敢打八台总镇台呢?贠老师演出时做了这样的修改:王震听到堂鼓响,急促内唱(尖板)后,(擂锤)送上,然后右手翻水袖,左脚踢官衣,踏三锤转身,打髯口使(磨锤)后退,左右手单拉髯口分看观望,然后右手捋髯口甩出,左手接住,踢官衣转身(倒四锤)亮相,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把踏三锤转身后倒地的动作去掉,这个倒地动作的改动,把人物形象就立起来了。王震听到鼓声不是惊慌失措连滚带爬地升堂,而是神情紧张中头脑冷静不乱方寸,贠老师强调一定不能倒地爬下。再如,剧中一大段激昂慷慨的(代板)唱段后陷入思考时,想起了大宋包拯不畏皇权秉公执法,为王震断案增添了信心和依法断案的依据。贠老师曾说道,这段表演动作是继承运用了苏育民先生在《苏秦激友》中的水袖技巧。苏唱道:“把你的万言书用火焚葬”,一个小水袖花,然后两个水袖搭肩,再猛然打开双袖,唱腔情绪和水袖技巧配合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他把这一组戏曲程式动作幅度放大巧妙地运用到王震身上,强化了人物,丰富了表演。 

    二、不断创新,追求完美
  1990年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打镇台》是代表秦腔演出的折子戏之一,关系重大,意义深远。贠老师经过深思熟虑,进行了精炼调整。贠老师说:“不管怎么修改,不能失掉《打镇台》这个剧目的风格特点,更不能失掉秦腔剧种的艺术特色。”考虑到北京专家和观众的欣赏高度,也由于时长关系,去掉了一场接旨的全过程,直接从李庆若带领校尉上场开始。简洁明快,直接切入。然后从细节入手,精炼唱、念、做、表每一个环节。例如,剧中有一段唱:“一家八台为总镇,尚书官怎能跪公堂。将身儿打坐公堂上,我前思后想无主张。”这四句唱词,把王震说成一个畏惧懦弱,遇事慌乱,心无主张的县令。改为“闻人说来个个讲,他的儿行凶在秋江。多少民女被他抢,多少百姓被打伤。横行霸道不成样,倚官挟势逞强梁。提来了文庆公堂上,秉公断案有主张。”这样一改,把王震塑造成一个体察民情,对李庆若儿子的恶行早有所闻,今天面对李庆若带领校尉混闹公堂,以权欺法,目无纲纪,谩骂无端,深切体会到所反映出的百姓民怨,把王震冷静面对李庆若的混闹,秉公执法、正直无畏的人物个性表现了出来。使王震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从表演上,既保持秦腔以往的表演特点,更强调人物内心的塑造表达。同时,又强化了一些表演,例如,当王震唱完“怒而不息公堂坐”一句后,捋须上步怒指,右手撂髯口,左手翻腕,捋中间一绺髯口,右脚踢官衣,右手抓官衣,“小趱子”转身,左手摆动官衣,右手翻水袖后背、摆髯口亮相。这一连串的动作,气势非凡,慷慨凛然,把程式动作和人物的情感紧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王震怒不可遏,伸张正义,舍死审案的决心。这一段表演,既表现了秦腔激昂慷慨的风格特点,也体现了贠老师深厚的表演功力,这些精粹我们一定要继承、弘扬、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段精彩的表演是王震怒打李庆若之后,侧身站立,当人役禀报总镇被打“绝气”时,这真吓坏了王震,自己怒打总镇,不过煞其威风而已,但万万没有想到竟把总镇打死。惊闻之后,摆髯口双袖打向桌前,头、髯口、水袖同时抖动,出桌转身,双手提官衣搓步至倒在地上的李庆若,当确认绝气时,王震霎时被吓得浑身冷汗,站立不稳昏倒在地。这个倒地,是合乎人物情绪需要的,必须把它保留下来。这一系列的表演,和以往有相同又有不同,情绪更加跌宕,动作张弛有度,特别符合人物情绪,把王震此刻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许多修改细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贠老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总结,用审慎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做出的调整,事实证明是经得起考验的,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在北京吉祥剧院和中南海演出时,演出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中央领导、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他们都赞誉:“《打镇台》这出戏演得好,贠宗翰是秦腔真正的角!” 

    三、博采众长,风格独到
  纵观贠老师在《打镇台》中的表演,既有慷慨激昂悦耳动听的经典唱腔,又有铿锵有力韵味十足的念白,更有潇洒大方精彩的表演动作。尤其是他演唱的“皮鞭打气得人满腔怒火”这一大段核心(双锤板)唱段,一扬一抑,一轻一重,一滑一挑,一颠一闪……高亢舒展,响遏行云,通畅入味,跌宕有致,既有喷口吐字之力,又讲润腔共鸣之巧。贠老师本身嗓音条件好,音域宽、音色醇,悟性高、艺术灵感强。行话说:“千斤白、四两唱”,尤其是念白上,贠老师兼收并蓄大胆突破,创造了他独具风格的念白,吐字清晰,语紧情急,扬抑顿挫,声洪气足,轻重迭起,韵味浓厚,许多戏的念白成为教材经典。贠老师紧扣人物性格,唱有起伏,演有分寸。在舞台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招式清楚,恰到好处。经过数十年艰苦磨砺,形成了文武兼备,刚柔相济,潇洒稳健,质朴大方,字正腔圆,韵味醇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严谨规范的“贠派”艺术风格,在秦腔界独树一帜。他所塑造的众多鲜活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梨园后学推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特点,大胆借用京剧花脸声腔的共鸣特色,正确运用科学发声方法,为探索秦腔须生的表演和新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贠老师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创造的“贠派”艺术要永远的传承下去,我们众多弟子有责任有义务但此大任。令人欣慰的是我的众多师兄弟也陆续喜收新徒,“贠派”艺术有了新的下一代传人,弟子们用行动告慰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