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1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协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为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经典作品共计150余幅,展览较为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赵望云先生的艺术成就、总体面貌和艺术历程。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近几年来,中国美术馆围绕‘典藏活化’举办了一系列的典藏作品展,以馆藏精品为核心,深入挖掘展览主题和文化价值,让馆藏‘文化之物’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激发下获得新的时代生命,让典藏艺术精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他说:2006年,在赵望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八个子女以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51幅作品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和思念之情。这批宝贵的捐赠,涵盖了赵望云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创作,对赵望云一生的艺术创作构成了有序而系统的总结。”“2014年,我馆在‘典藏活化’系列展刚开始启动时,就举办了馆藏赵望云先生写生作品展,旨在引领当代美术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导向。今天,又从这批捐赠作品中精选佳作回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在呈现赵望云先生艺术主体风貌的同时,正如其所信守的‘为大众而艺术’的理念一般,使这些国家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所享。”
此次展览采用回到历史原境的叙述模式,采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展览板块以赵望云先生的自述引出,再辅以同时代和同时期友人、弟子的评述。展览分为四个板块结构:序厅“成就与综评”,陈列有赵望云简介、前言、综合评述,郭沫若、关山月、石鲁的评介书法作品以及赵望云不同艺术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7-10件;第一板块“我是乡间人——农村写生(30-40年代)”,展出赵望云晚成庐书画册共计80余幅;第二板块“直面大自然——图开西北(40-60年代)”,展出赵望云五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各地的写生作品40余件;第三板块“归忆桃花源——梦里家山(60-70年代)”,展出赵望云六十年代末至去世前的忆写性作品20余件。展览另以其“写生”小幅作品贯穿整个展览,形成一条潜在的叙述线索,阐释其“直面生活”的艺术观念是如何具体落实到“生动”与“鲜活”的艺术实践中。
赵望云在《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自序中写道:“‘到民间去’的口号,无须再喊,但希望我们生在乡间的人们,走入城市之后,不要忘掉乡间才是。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他在《赵望云塞上写生集》自序中又写道:“走到乡下去看,平原上点缀着茏葱的林木,村落由丛木婆娑中透出,在茅舍柴扉里往来的都是些粗衣粝食工作中的男女,每一个都在忍痛挣扎中生活着。风景是那样的美丽,而村民的心情却与那美丽的风景毫不相称,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现象啊!”
“此次将‘典藏活化’与‘捐赠巡展’相结合,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家美术殿堂的经典收藏不仅‘活化’于美术馆自身,而且走向全国各地,让不同地区的人民均衡享有文化权益,为全民所用;第二,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赵望云先生‘为大众而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直面生活’的创作手法对于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引导作用。此次省亲般的‘回望’,尤其对于西北画坛而言,有利于在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中激活这一优秀传统,坚定艺术创作发展方向;第三,通过这样的捐赠巡展,既有利于增强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者之间的联系,在慷慨捐赠与学术回报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又可在合作与交流中促进相互信任、促进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持续发展。”吴为山馆长写道。
本次展览展期至2017年5月14日。据悉,2017年7月展览还将巡展至上海中华艺术宫。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