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31日
安志顺鼓乐七十年:让世界响彻华夏之音
安志顺鼓乐七十年:让世界响彻华夏之音
  【人物简介】  安志顺先生出生于陕西绥德,现年86岁,自幼接受黄土高原丰富的鼓乐艺术熏陶,由他创作并领衔演奏的打击乐作品《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作品,已成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经典代表性曲目,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和普及民族打击乐艺术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终身贡献奖,安老素有“中国鼓王”之美誉。
2015年2月,安志顺(左四)、安源(左三)、安川(右四)祖孙三代与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联合演出
  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安志顺
  他自1947年开启鼓乐人生,至今已经70年。
   他上世纪50年代已经轰动中国,被誉为“东方的鼓神”。
   他把中国的打击乐遍传世界。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加拿大媒体刊文评价称:“中国的打击乐把加拿大人打得灵魂出窍。”
  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鼓王——安志顺。

   感恩:喜怒哀乐都是歌,酸辣苦甜各有味
  文化艺术报:
安老师,您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音乐事业,50年代就已经被誉为“东方的鼓神”,可以说您的艺术事业是伴随着共和国一起发展的。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安志顺:我是1947年1月24号扛着铺盖卷提着脸盆参加的绥德分区文工团,到今年整整70年。走到今天,最大的感想是,一定要感恩。我走到今天,有这样一种成就,是因为党和国家、三秦父老对我的培育,还有我的亲人、朋友,包括像你们这样众多的媒体支持。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么多人始终在关注着我、伴随着我、保护着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因此养成了我的一种性格和理念:喜怒哀乐都是歌,酸辣苦甜各有味。我的这一生,每天都笑呵呵的,每天眼睛睁开都是新的。 

  文化艺术报:您多次和儿子、孙子三代同台演绎鼓乐,甚至在国家大剧院这种级别的舞台上同台献艺,这是非常了不起也非常难得的一件事。家庭对您的艺术事业是否有很大的影响?
    安志顺: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在我的艺术历程中,不仅在生活上,在观念上、艺术上,我的家庭都给予了我很多支持。我妻子宫静子是咱们西北五省第一个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芭蕾舞演员,我的子女、孙子,包括我爱人的弟弟、弟媳也都是文艺圈的。之前出版我的总谱集,就是大儿子安源耗了两年多时间做的,从选稿、设计、编辑、排版、审稿,方方面面,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还有我女儿、中央民族乐团工作的女婿、新疆焉耆县委工作的外甥女和已经去世的儿子安涛都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所以说我走到今天,是亲人一直伴随着我,我也很珍惜我的家庭。 

  创作:作品必须经历舞台磨砺
  文化艺术报:
今年初出版的《鼓动生命——安志顺击乐艺术70年》,收录了您的16部作品,也回顾了您的艺术生涯,在音乐界、学术界都获得非常高的评价和赞誉。您上世纪50年代成名至今,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出版第一部总谱集?
  安志顺:这本书里最早的题词是1985年的,30多年前就已经写道:“祝贺安老师作品集出版。”这些年我在很多大专院校讲课,大家也问过,安老师为什么不出作品集?因为,长时期以来,我形成一个理念: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不可以一次完成。它必须要有一个艺术实践的过程,要有磨合的过程,要有“悟”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过头来,对于原来第一稿的作品进行一些有把握的修改和完善。这就是我一直认为我的作品还不够成熟的原因。打击乐这种艺术,有很多问题,是在总谱上面,是趴桌子上写作的时候感觉不到的,需要经过多种艺术实践来发现的。 

  文化艺术报:那么这16部作品达到您心目中的要求了吗?
  安志顺:完美肯定是没有的。但我现在可以说,这次出版的16部作品已经是可以拿出去的作品了。任何一首,拿去演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演,都可以说是好作品。这来源于我的演出实践,我带着陕西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把地球转了一圈,这是我看着观众的眼神,看着观众的表情,听着观众的掌声,听着观众的口哨声,得出来的结论。 

  文化艺术报:有出版第二部的计划吗?
  安志顺: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及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向我提出了要出第二集,过年期间,陕西省文化厅刘宽忍厅长来看望我,他高度评价这本书是我们陕西的财富、国家的财富,要我尽快把第二集做出来。所以现在我和安源正夜以继日地做这个事。争取在今年9月出版第二部,还是16首作品。到时候陕西省文化厅将举行我的终身贡献奖专场演出和第一二册在陕西的首发式。
 
  传承:保护和发展“两条腿走路”
  文化艺术报:
您是中国传统鼓乐的标志性人物,据我们所知,您在西方经典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您认为我国的民族打击乐有什么优势和特点?
  安志顺:其实只是一个工具的问题。这种工具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生活、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形制,但总体来讲,不管中国的打击乐还是外国的打击乐都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谁都可以用,关键是看你用得好不好。我从来不拒绝接纳其他元素。我的创作里吸收了很多新的东西,我的创作理念是:为我所用,以我为主。
  我是谁?我是民族。中华民族的风格,中华民族的气魄,中华民族的味道,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样子。什么都要用,但是用的过程中必须以我为主。在我的《鸭子拌嘴》里,融入了邓丽君的歌曲《不老的爸爸》里的一段节奏。在世界上这么多年演了这么多场,没有一个人听出来,也没有一个人说《鸭子拌嘴》不是西安鼓乐,是迪斯科。当然,在接纳和借鉴过程中,加工也好,创新也好,一定要有度的把握。加工过度了,观众会不认识;加工得不够,观众会不满足。
 
  文化艺术报:那么您是认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用于接纳和创新?
  安志顺: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我在很多会议上讨论过。去年在音乐学院召开的“国际丝绸之路第三届音乐论坛”的会上,我有一篇论文《丝路金石声》谈到对非遗保护的问题。非遗保护,现在有两个方向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它供起来、养起来;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它拿出来,放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演出、亮相。要我看,这两种都必须做,都非常重要。
  第一种,博物馆式的非遗保护,把它放在那儿,绝对不容侵犯,它是历史的见证。不管什么时候,国际国内进行历史研究、考察,它就是证据,就是活化石,就是要原汁原味,绝对不能改动。比如西安鼓乐,大唐开元年间的活化石,你不能过几年来找的时候它没有了,要乐器没乐器,要编制没编制,要服装没服装,要曲牌没曲牌,你哪里来的大唐盛世呢?
  第二种,是活的保护,把非遗放到艺术实践里。放到音乐厅,放到西安,放到陕西,放到中国,放到世界,面对观众演出。而这个演出,就不一定是陈列馆里原来的那个样子了。它注入了时代的元素,注入了现代人审美的元素,注入了现代人审美的期待心理。
  这是根据我70年艺术实践得出的结论。 

  发展: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精神
  文化艺术报:
您认为当前民族打击乐发展状况如何?
  安志顺:从民族打击乐的现状来看是好的,因为国家重视了这个事情。我们的民族打击乐真正起步是在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专业课,这个时候才开始由民间进入学校,进入一个集教学、学院、课堂于一体的体系。近一两年,习主席提出传统文化是价值观的核心,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提出了音乐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要采风,要深入生活,提出了文化自信,提出了文运和国运的关系,提出了一带一路等等,总体形势很好。但我们在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时候,不能光有热度,没有温度。现在到处都在组织民间锣鼓大赛,组织群众表演,群众心很热。但这不够,我们应该追求更高一点,目标更远一点。要推广和普及民族打击乐,要发展它,要普及它、要传承它,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去发展它。如果现在打的鼓点还是上世纪50年代西安解放时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鼓点,能行吗?时代变了,思路变了,感情变了,经济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什么都变了,艺术当然要变。所以光有热度不行,要有温度;光有数量不行,要有质量。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当前民族打击乐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安志顺:当前民族打击乐的发展不平衡、不稳定。一些民间鼓乐团,很快建立起来,又很快消失。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多给予鼓乐艺术一点关注,不能让它自生自灭。现在一些市县村镇,主管这方面的领导,意识明确的话会抓一抓,一抓就灵,下面就好一点,如果不闻不问,下面就不好。 

  文化艺术报:具体应该怎么管,您有建议吗?
  安志顺: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文化的扶持和厚爱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上的、观念上的、经济上的、艺术上等方面。国家,不管哪个部门,给各地的文化馆,拨一定经费,就做两个项目:一个是每年面向群众,办一次打击乐的培训班。把农村里热爱民间鼓乐的鼓手和青年人召集起来,免费教学。第二个是举办民俗方面的鼓乐比赛或者是讲座,要形成惯例和传统,让人们更多的认识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打击乐艺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素、加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管,要注意!扶持,厚爱不是虚的,是要实际行动的。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国家平台造就国家品牌。没有国家平台,没有国家的支持和助力,你出不了品牌。在经济上、军事上需要品牌,在艺术上、文化上也需要品牌,没有立得起来的品牌也是不行的。经济好的国家多得很,为什么没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没有跟上。 

  寄语:鼓乐人生,奥妙无穷
  文化艺术报:
回顾人生,鼓乐艺术对您意味着什么?
  安志顺:鼓乐,尽管它很古老,但它过去并不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是很苦的一个行业。我看过台湾的一本书,把“剃头打鼓吹唢呐”列为人生最悲惨的三种职业。当然现在不一样了,我就觉得生活很充实,越学越觉得鼓乐艺术是非常好的一门艺术,是非常神奇而美丽的世界。西安电视台的蔡佩玲说:安老师,你的人生是鼓乐人生。这句话我想了很久,我打了一辈子鼓,现在还蒙在鼓里。鼓乐艺术太奥妙,太深刻,它涵盖了数学、美学、力学、心理学、物理学……我学一辈子学不到。 

  文化艺术报:能对有志于鼓乐艺术的年轻人讲几句吗?
  安志顺:现在的青年人很聪慧,智商情商都比我们那个时候高,掌握的东西比我们当年多。对于现在从事鼓乐的青年人,我希望他们多一点学习,多一点积累,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我喜欢有根有源的艺术,我喜欢有源有泉之水,所以希望青年人多一点对民族文化的理性上的了解。只要你真正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喜欢上它。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