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31日
文化艺术报专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
场馆育人志所趋 春风化雨润无声
场馆育人志所趋 春风化雨润无声
  场馆外景
  木南,原名刘建军,陕西长安县(今西安长安区)黄良村人。酷爱摄影、书法,积极倡导易学文化,喜好收藏古石雕及书画艺术品。
  于1995年创办西安书法俱乐部,与海内外书法艺术家开展交流和展览活动,开创民间建立文化场所之先河。
  期间与贾平凹相识交友,自此记录和收集了贾平凹大量的影像资料。为贾平凹长篇小说拍摄了《<秦腔>后记》、《<古炉>后记》电视片,同时也是《废都》纪录片制片人。
  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民间艺术收藏协会首席顾问等。
  作家贾平凹于2003年至2013年,相继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院长。基于这种情谊,在木南等人的提议下,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在校园内应运而生。
  那么,艺术馆都有哪些特色,承载了哪些功能,馆长木南其人其事如何,文化艺术报进行了专访。 

    公益为先 建设大学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艺术报:
木南老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功能和特点。
    木南: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隶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展示贾平凹的文学、书画、收藏等艺术成就及其成长经历资料为主旨,并举办相关文化艺术类活动,是非营利性的文化场馆,建馆十余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一座具有特色大学文化的精品工程。
  场馆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临时展厅常年举办文化艺术领域的临时展览,如摄影、设计、陶艺、雕塑、绘画、书法、戏曲、图文资料等,不断拓宽文化艺术展示平台,提升文化品位;二楼为常规展厅,通过丰富翔实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资料,展示和描述贾平凹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历程与艺术成就。通过贾平凹老师的影响力和“文化名片”作用,不断扩大宣传,带动地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着学校的大学文化,为深层次提高大学文化氛围、提升育人质量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文化担当 传递人文思潮
  文化艺术报: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贾平凹先生文学著作为主题的行业类博物馆,艺术馆成立以来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木南:2006年9月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落成后,得到多方来访者、参观者的高度评价。建馆十余年以来,场馆不断丰富和完善职能,例如展品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教育、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并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的活动。
  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民间力量以及贾平凹老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场馆的馆藏资料、作品和实物等,不断丰富和充实。馆内展示有贾平凹各个时期的著作出版物,包括其早期珍贵版本、手稿、研究评论集,被译为外文的版本共300余种,学界的研究评论专著数十种,手稿、作品首刊杂志、获奖奖杯证书及其生活实物类资料等近百件。陈列展览方面,馆内举办了近百场临时展览,比如与贾平凹老师相关的就有:2007年贾平凹书画展暨《贾平凹书画》首发式活动;2008年贾平凹《秦腔》获茅盾文学奖,我们举办了“贾平凹从《满月儿》到《秦腔》三十年获奖历程展”、2009年《贾平凹三部》函集首发式、2014年贾平凹画作精品展等。2015年起,贾平凹更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文学艺术馆的展事提名、推荐和邀请多位艺术家举办艺术邀请展,如书画家马河声、油画家晏子、金属陶艺家傅强,诗人、画家史雷鸣,秦腔表演艺术家齐爱云,书法篆刻家钟国康等,他们走进高校、走进场馆,为不断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深层次加强文化育人,起到了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公众教育方面,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从2013年被首批命名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并被授予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以来,一直在坚持结合本场馆实际情况和文化艺术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工作,成为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文化知识、传播人文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
 
  化解“冷知识” 承担文化传播载体
  文化艺术报: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作为高校博物馆,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吗?
  木南:高校博物馆历史源远流长,它对于大学教学、科研、创造性的文化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是作为大学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建立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贾平凹文学作品的陈列,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对学校教育来说,有提供实物、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传播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为大学生和普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艺术馆全年不间断地举办各种讲座、主题活动和临时展览,通过这些活动和展览化解“冷知识”,让艺术馆变得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场馆作为建大附中、附小教育教学基地以及建筑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一直坚持有针对性地以多种形式开展公众教育服务工作,与教育管理部门沟通助教,和不同单位进行教育共建,拟定了相应的社科教育工作方案及青少年教育方案的具体执行,开展了一系列的公众教育活动。
  例如我们自主策划和响应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科技之春”宣传月、“博物馆进双百校”活动,各类戏曲公开课、读书分享会、暑期交流学习营等,在大学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特殊贡献。 

  文学与建筑 相得益彰显高风
  文学艺术报: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在2009年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是这个馆成就了该建筑,还是该建筑成就了这个馆?
  木南:为加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强化文科与理工科的互相渗透,增强办学实力,学校于2003年至2013年聘请贾平凹相继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院长。任职期间,贾平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领军人物的重任,精心指导、研究探讨学院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出席学校重要活动、为学生授课、作学术报告,参加“建筑与人文”论坛,并以自身的影响力邀请多位人文领域大家来我校演讲,开阔师生眼界、启迪人文智慧,为学校的人文学科推进、人文精神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泛声誉。
  2006年,我与学校原校长徐德龙结缘,被聘请担任要新建的文学艺术馆的馆长,也便认识了原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克成教授,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选定这座旧建筑设计改造时,他非常注重灵感,说是一定要“保护校园历史文脉和赋予建筑以文学的诗性”。这座建筑的原主体部分竣工于1958年,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校印刷厂,后来还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行政楼办公,是被学校多次列为拆迁计划的一座老厂房。但是学校的规划与刘克成的设计,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让这样一个理工科校园的一角,充盈起含蓄而质朴的文学意味。正因如此,2009年9月,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与全国其他300座重要建筑,获得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这个馆是这一奖项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小的建筑。此外,还获得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提名等称号,并被列为“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保护名录”。
  关于谁成就了谁,可以说,建筑与作家,是一种相互成就吧。 

  抓住机遇 推动文化新势力
    文化艺术报:您对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什么考虑?
  木南:贾平凹老师曾在开馆致辞中说,“馆建起来了,它是学校的一座建筑,它记载了一段历史,凝聚了社会的一种期盼,但我看着它是我的钟鼓楼,我看着它就深感到巨大的压力,似乎能听见晨钟暮鼓在催我不得懈怠,不得沉沦,不得止步。”所以说,文学艺术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伴随着贾平凹老师的创作,不断前行;以建馆之初被赋予的全新的生命力,不断探索,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随着贾平凹老师人生与文学道路的不断延伸,场馆本身也将不断提升和改善文化服务和教育职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做好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同时,充分发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利用新科技数字化服务,全方位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文化势力,成为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教育机构。
  今后,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作为高校博物馆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木南眼中的贾平凹:
  谦逊寡言,宽善处友,睿智行文
    文化艺术报:您与贾平凹先生熟识,还为他拍摄过纪录片。您能谈谈他的人格魅力吗?对他的作品有何评价?
  木南:是的。场馆在贾平凹老师的支持下,注重文化产品开发和学术研究,拍摄了多部贾平凹及其作品相关的纪录片。其中《<秦腔>后记》纪录片和《<古炉>后记》纪录片均为贾平凹原声配音,分别由陕西人民音像出版社和陕师大出版总社出版。《废都》纪录片历时三年,采访近百位相关人士,播出后反响很大。
  贾平凹老师可以说是我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也是我们陕西文化的名片。他名气很大,但我们的生活交往中,他全无“作家气”,谦逊有礼。虽然寡言,但闲谈起来也兴致勃勃,极富机智,极富幽默感。他看似普通而又不凡,看似柔弱而又坚韧,这是他身上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文人,他当然也秉承了许多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情,我曾经有过一段文字描写他的文人性情:大堂为居,出行无疆;白话说事,睿智行文;书画求拙,养石顽性;鉴史藏物,澄怀品茗;宽善处友,慈孝尊亲;玩牌为乐,观球当搏;大烟弥室,大翮扶风。
  对他作品的评价,我也不是搞文学评论的,但一句话,我觉得,他可以说是当代最中国化的作家,也是作品可以成为经典流传下去的作家。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