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幸得在农历二月初一,来到陶瓦村参加一年一度的祭龙节。
来到祭龙节活动现场,只见一群青壮年男子近乎全裸,化妆成《毕摩经书》上记载的荒蛮样子:直眼、吊睛、白头、黄牙,红饰、绿纹、狰面等具有远古时代印记的怪异脸谱;棕帽棕裙,身上绘有虎、野猪等图案;腰间挂有大小葫芦或者刻成生殖器造型的木棍,装扮成野人。阿哲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野人,只有化妆成原始人的模样,才能得到神龙的青睐。
在村子空地上跳起了刚劲粗犷的猿人舞:膜拜、祈祷,匍匐等舞蹈动作交错迭起,尖叫嘶喊声此起彼伏,情绪十分高涨,场面十分震撼,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无不激动;尤其是我们摄影人,拥坐在前排,长枪短炮瞄准场地中心,舞步阵阵快,快门声声响。舞蹈结束后,野人们排起队伍去村子西南边的龙山进行祭猎,我们也尾随跟去。
野人队伍嚣叫着前往龙山,重演古代狩猎的情景:他们用石头砍死象征猎物的鸡,用燧石将火绒草打着,燃起熊熊的篝火将鸡烤熟,在洞穴里烤猎物,敬献过猎神树后,站在巨石上欢庆胜利并将鸡身上最好的部位献给村里的长老,再把鸡分吃掉。
全村男性以每户一个成年人为主携带米酒、山珍海味,牵上祭牲猪(无病、无性道、无斑点的净黑公猪一头),也随着野人队伍进山祭龙,并在龙山树林里杀猪烧火煮饭,其间把肉分成三份:一份留做当天的伙食由全村分享,第二份平均分给各户去祭自己的祖先,而第三份则留给初三之夜的妇女狂欢节备用。然后边吃饭边喝酒边商议全村的公益事务,处理重大事情。
这就是红河州弥勒市巡检司镇陶瓦村阿哲人的祭龙节(也称密枝节)。
据了解,阿哲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从远古走来,年复一年地演绎和延续着这个古老又神奇的仪式——祭龙仪式,从每年农历正月最后一天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在历时三天的传统祭祀活动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祭祀内容。
第一天,村子里的毕摩(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近乎神者的圣人)要诵念《毕摩经书》,经念完后,全村的男子们挑着柴米油盐、锅瓢碗筷,到金竹林里的龙树下打鸡卦。只见高龄男长老胡须飘飘,精神抖擞,口中念念有词,烧香磕头宰鸡,占卜鸡卦。
一卦求平安:高龄男长老小心翼翼地把鸡嘴两边的骨头剥下来放在盛有米酒的碗里,筷子顺时针转动,鸡嘴两边骨头在米酒中转动后停下进行算卦,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安康。
二卦定分工:长老从鸡大腿里取出两根骨头放到木头做的托盘里,靠鸡骨头对明天的祭龙进行分工,明确伙夫头、祭龙时献酒献饭的人、抱龙给龙洗身的人等,产生各项事务的负责人。
二月初一男人祭公龙,女性不能参加,如前所述。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则是祭母龙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整个祭龙仪式中最热闹的一天,是祭龙的高潮,女人们都穿起了节日的盛装在村口迎接龙女回村,村里的女长老和妇女们围着大葫芦,唱歌跳舞到深夜。如果有男人来偷看,妇女们早已准备了两个大锅倒扣在地上,她们会用锅底灰拌油把男人的脸抹黑,并把他抛向空中取乐。
充满着神秘感、崇拜感和文化感的三天祭龙,还原了阿哲人原始、古朴、生态、奔放和快乐的精神面貌,是承继先人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实际行动。
邱作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