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大遗址文物建档工作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思考
大遗址文物建档工作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思考
    摘要: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中,大遗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主体位置,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本文针对我国大遗址文物建档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展开了重点论述,旨在为今后的大遗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提升大遗址管理工作成效。
    关键词:大遗址文物 建档 科学化 规范化 

  所谓大遗址主要是指大型文化遗址。一般来说,影响我国考古学文化且在我国历史上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的宫殿、陵墓等才可以被称之为大遗址,比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殷墟等。大遗址文物档案作为文化保护史料,其价值不只是在于人们可以根据它对文物进行保护、管理与研究,同时也能很好地保留文物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另外,由于大遗址文物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其他一些外在因素,大遗址文物会出现一定损毁,而如果有了大遗址文物档案就能更有效地降低其被损毁的影响和程度。因此,应该加强对大遗址文物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其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为保护大遗址文物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是要提高大遗址文物档案的重视程度
  每个大遗址文物的信息对大遗址文物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必须提高对大遗址文物档案的重视程度,把此项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力求人人思想上不马虎,行动上不疏忽,细节上不含糊。工作人员在进行大遗址文物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保存、使用等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细心、耐心、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避免和降低人为地对大遗址文物档案的损毁程度。
   二是要加强大遗址文物档案管理的物质投入
  目前,我国大遗址文物档案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整体上还相对落后。为此,应该首先加大对大遗址文物档案管理的物质投入力度,采用先进的硬件设施,将大遗址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和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库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动态数据信息库,形成一套高效的、系统的、完整的建档管理体系。必须强调,建立数据信息库,硬件设备是基础性投入,不可或缺,也刻不容缓。
   三是建立完善翔实的文物信息资源库
  2014年度,我国文物保护部门就已经对部分大遗址文物进行了统计、调查和记录,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并开始建立大遗址文物的动态信息检测系统。这就大大提高了我国大遗址文物档案工作的进程,为大遗址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准确、完整的信息系统。目前,国家文博信息专网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网上的资源共享,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到准确的信息。不仅如此,大遗址文物的动态信息检测系统还为档案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文物信息资源库更加完备、详实,使今后的大遗址文物档案管理更加便利,与此相关的数据信息预测、分析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四是建立文物档案的电子身份证数据库
  要对数据库中的大遗址文物采取电子身份证体系,通过电子身份证技术来更好地管理,以便更快捷准确地查询到大遗址文物的相关信息。大遗址文物的身份证信息系统是一项庞大、细致的工作,急需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这项工作做到位,必会极大地提高后期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和维护效率。
   五是坚持保管文物档案的基本原则
  大遗址文物档案的建立、管理和维护一定要遵循文物的特点,坚持其完整与安全,确保其不出错、不泄密、内容不会有缺失等。为此,应当做到:一、在建立大文物档案的前期,首先要建立翔实的信息库;二、要有健全的制度予以规范;三、采取专业的技术保管措施,避免或减少大遗址文物档案的损毁或者流逝,确保其完整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大遗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这一工作的完成并非轻而易举,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时间周期性也可能超过预期。但是,再难、再复杂,也必须得面对,得有人去做。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事业,其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