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见字如晤 陈年记忆”家书展
“见字如晤 陈年记忆”家书展
  书法家书写有关家书内容供观众欣赏  摄影/  吴嫚嫚
  游客参观家书展  摄影/李明睿
  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摄影/李明睿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吟诵曾挑动多少人心底的万千思绪。长大后,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拆开家书,总能在那熟悉而温热的字迹中感受到馥郁入骨的浓浓亲情。
  3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见字如唔陈年记忆”家书收藏展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开启,该展将持续一个月,市民可以免费前往欣赏。 

    古代的家书你见过吗?
  “父母大人,家书收到否?”
  “父母亲大人:前捎回家一封内有相片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一张,至今未接到回音,不知家中收到否,更不悉二位大人近况,玉体为何,家中生活怎样……”,这是民国时期一位军人写给父母的家书,简短的语句中流露出写信人对父母的挂念和祝福。
  此次展出的100多封手写家书,汇集了清代、民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等不同时期普通群众的家书,包括家庭类、亲属类和师友类等,字里行间展现了过去人们的家庭故事、生活方式和感情世界等,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愁。其中写给“父母大人”的也有不少,今年70岁的参观者吴永乐是哈尔滨人,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她说,过去没有电话,和家里联系主要依靠写信,有时候写了也不知道收到没,看到这一封封情深意浓的家书,让她感触颇深,回想起那时她经常给远方的父母写信的情景。
  西安市民卜先生激动地说:“看了家书收藏展后,让广大市民了解到古人书信格式有着严格规范,包括称谓、排序等,信件开头的‘安启、福启’是对祖父、外祖父、父母的称谓;‘钧启’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的称谓;‘勋启’是对军界或是有公职者的称谓,了解翔实后越发地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有序的文化魅力!”
  在展览现场,西安市建国路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为自己的家人写下一封封满含深情的家书,为家人带去久违的美好祝福,并由纪念馆负责现场邮寄。 

  收藏故事:信中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动
  西安收藏研究院院长薛勇告诉记者,他在淘别的收藏时,偶然看到有卖家书的,刚开始是被书信优美的毛笔字吸引了,于是当作一副书法作品买了下来。后来拿出来读时,把自己带入到了书信充满真情实感故事中,觉得书信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深入挖掘,于是开始留意家书。
  在薛勇眼里,收藏就像是在挖掘矿藏,需要专注和坚持,还需要有一点点运气,当你买到一件藏品时,你会觉得它就像一直在那里等待你去发现。“我收藏家书已经有10多年了,其实并没有多少走南闯北的收藏经历,关键是一直留心。”
  曾经低效率的书写方式和高昂的传递成本,决定了作者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经过对友情、爱情或是亲情慎重的思考之后进行表达,于是书信反映出书写者内心本真的面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传递信息的成本,如今提倡恢复书写纸质家书是不明智的。书信作为文字的载体本身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更应该提倡,将书信所包含的社会伦理关系、亲戚之情等优秀中华传统融入现代生活的沟通交流中。
  “家庭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我们倡导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倡家庭的和谐与美德的追求,家书在过去承载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家书可以唤醒人们对家庭的思念和追求。”薛勇介绍,此次展览的家书都是关于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某些信具有连续性,可以看到很多故事,而这种连续性对当时的实景解读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此次家书展的初衷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传统书信文化魅力,增强公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目的。
 
    声音:传统书信方式不应被抛弃
  现在社会年轻人不写信、或者很少写信,老年人又是怎样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和学生。“我觉得写家书,更能将我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比如有些羞于通过手机来传达的感情,我可以以家书的方式,传达给亲人。”今年刚毕业的90后小康表示,现在物质条件很丰富,电子科技设备也很发达,大部分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借助手机、邮件等途径,但是不应抛弃中国传统的书信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中充满了太多诱惑,写家书,可以使浮躁的内心沉淀下来,同时也是积累文化涵养、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
  从事教育的云老师说:“自己没有写过家书,但是希望这种传统的书信方式保留下去,因为‘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重要性。”她说,中国人本来就不善于表达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高,人们慢慢的把写信的功能关闭了,写家书写信慢慢的消失,觉得很可惜,“我认为写家书不应该被抛弃。”
  陕西著名青年作家史飞翔说,他从小深受家书文化熏陶,熟读过《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至今铭记。从高中住校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期间,他一直和家人保持书信来往,经常和父亲写家书、讨论各种问题。他认为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家风、家训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的“精神史”、“心灵史”。在今天这个网络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家书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视野,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但是时代愈发展,有些东西反而愈加珍贵,家书正是如此。 

    专家:书信文化会长久留存
  “年逾古稀的我,已经很久不曾像互联网时代以前那样,端坐于书桌之前,在漂亮的笺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向远方的亲友或说事、或陈情了。”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学者商子雍说,书信这种为人类默默服务了几千年的信息载体,面对着键盘书信的便捷和网络传递的迅速,竟不得不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但是,书信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早已彪炳于史册,其不朽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史料价值。但凡流传下来的历代书信(不管是原件抑或印刷品),无论公函、私信、家书,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弥足珍贵,特别是其中的不少私信、家书,在真实性上比起许多官修的所谓“正史”,要更值得信任。
  文学价值。从古到今,一些出自文人之手的私信、家书,如收进《全唐文》《全宋文》中的韩愈、李白、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信,明人的尺牍小品以及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地书》《傅雷家书》,都是精美的散文佳作,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艺术价值。在硬笔书写传入中国以前,所有以文字表意的信函,几乎都是用软笔写就。其中有些大文人、大书法家的手札,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被历代中国人所追捧的传世书法佳作,是众多学书者终生不懈追求的艺术高标。与杰出的书法艺术相匹配,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笺纸,也是书信的艺术价值之所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鲁迅和郑振铎两位先贤搜集、印制的十余种《北平笺谱》,即为传统笺纸中之精品。
  社会价值。在交通不便、信息流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公函尚有官方设置的驿站负责传递,而私信、家书的送达,就只能通过托人代交这样一些不太规范的渠道进行。杜甫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在古代(近代、当代亦是如此),家书在维系亲情、巩固人伦、和谐家庭、稳定社会这样一些大事上,是何等的功德无量!
  因此,尽管使用键盘书写、经由网络传递的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将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乃大势所趋,但传统书信这种沟通方式,依然会被一些人所喜爱,经历几千年沉淀所形成的书信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是会地久天长地留存。
  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