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10日
用灵魂诠释艺术的人
用灵魂诠释艺术的人
  乔浩  字继芳,号清风居士、  南山一人,笔名浩然,网名觉者。职业艺术家。
  1964年出生在陕西岐山,现定居西安。1982年应召入伍北京卫戍区某部,1987年结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
  现为中国画院签约画家,中国书画院特邀画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陕西分院院长,中国艺术收藏百强精英艺术名家,中国金盾网络电视台文化频道书画艺术首席顾问,全国当代德艺双馨军旅艺术家,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社员,渭河书画院名誉院长。
  名字被收录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以及“百度文库”中。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书画名家个案研究乔浩卷》。2007年,《山之魂———乔浩个人油画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成功举办。2008年应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记录历史中国美术大事记”文献展和“记录当代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展”,作品《萦绕》获奖并被收藏。2016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建院120周年校庆,他的八尺整张写意牡丹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出,并被有关机构和重要人士收藏。

  思 120cm×162cm
  灵 120cm×162cm
  漂移 100cm×80cm
  行 145cm×172cm
  动 145cm×172cm
  乔浩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具有“原生”的艺术气象。其与波洛克的“全绘画”或“满绘画”风格,有着美学上的对应性。 ——美术评论家语 

  文化艺术报:欣赏您的山水,可以感受到情感表达入微。您觉得自己的山水画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亮点?
  乔浩:我外出写生、采风时,还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与之相关的东西。当登上山顶时,一览众山小,在潜移默化间就充盈了自己的思想。每次创作时整体的布局和细处的着墨,都是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文化艺术报:您创作的源泉来自哪里?
  乔浩:“源泉”这个词用得很好。有些天赋就是与生俱来的,再加上后天的不断努力。首先得明白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擅长做的事情,发掘自己的潜力,融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少年时的年少轻狂,中年以来的沉稳干练,都能从作品中观察出来。一个人的思想不仅能通最古,还能达最新,思维是可以穿越的,当然行为不能。思想要多元化,才能更有张力。内心总有一股力量,使得我的心态不断地归零,我想看看自己究竟还有多大的潜力,学习别人的智慧,自己不断地钻研,潜心创作。 

  文化艺术报:读您的作品,直达人的灵魂。您从事艺术创作多年来,受谁的启发比较多?
  乔浩:很多年前,我在徐悲鸿纪念馆看见了一幅他的人体油画,之前从未见过,我停留了许久。我仔细地端详,发现了油画人体当中的血管,更惊讶的是,感觉到血液在流动。我惊叹:这就是真正的大师呀!
  我也喜欢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明清时期的宫廷画家大多养尊处优,而性格孤傲、个性张扬的朱耷却受人排挤,不招人待见。最后他隐居山里,潜心研究,他的作品大胆粗犷,写意写神,不拘一格,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注重自我修炼的。不要低估一个人的潜能,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深度,真正的优秀者都具备自我管理和培养的能力。在我的心里,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是我们最好最好的老师!

   文化艺术报:您如何用灵魂诠释艺术?
  乔浩:我想说的是手、心、魂三个字。手:就是手法、技法,画啥像啥,也就是造型能力了。心:就是画自己心里的想法,到达这个层次,就是一个不简单的画家了。魂:即为思想深处的,形而上的,不拘材料和形式。只是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到达这个境界,才是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的眼睛只是一个摄像头、一个扫描仪,手则是一个记录仪和打印机。而我们的灵魂就像电脑的CPU,是最终分析和处理,所传输进来的信息的最高端、最内在的芯片,也是最中枢的中央系统。
  漫漫人生路,不断地修炼和感悟,才有可能用灵魂来诠释艺术。极致的作品都是用灵魂创作的,而不是简单层面的用手和眼睛,更不是技法的所谓的娴熟。 

  文化艺术报:您的作品,社会反响如何?
  乔浩:2007年我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山之魂系列——乔浩油画展”。虽说是抽象画,但画展开幕前,就有来自国际的大藏家想全部收藏我的作品,搞得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创作时,还会有一种情怀。以作品《天际之间》为例:想象自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尘埃,带着敬畏和对未知的无限憧憬,我把这种思想融进我的作品中,作品是自然的流露,得人心在无形间。以“界面”作为主题的画展为例,带给参展者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刷新着人们对艺术深层次的感知,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观众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我的作品其中一幅最高卖了二十多万。
  这一系列并不是探讨“是什么”的问题,不是限定性地追寻某个单一的答案。“界——面”:一线,一面,线面的组合即可表达所有的空间,它是开放式的,模糊式的。作品的这种模糊性,并不是对不可知论的妥协,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我的作品中,感知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这才是我作品的本意。 

  文化艺术报:作为艺术家,目前您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您的创作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反思?
  乔浩:我比较关注当下的生态问题和未来战争问题,这将是我今后创作的两大板块。好的作品要有思想性,作画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段。我还想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艺术,比如:可以用行为艺术表达同样的主题,使人更直接地从视觉、听觉和味觉上,真真切切感受到艺术带给人的盛宴。
  因为生态问题关乎人的生命安全,这一切情愫在我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线索。从艺术出发,回到艺术,这是我创作的初衷。艺术的本初就是对美的一种直接表达,首先带给人的便是感官上的享受。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愉悦,但这种愉悦不是简单谄媚的。在看似简单色彩罗列的背后,积蕴的是我对周遭世界的理性思考和情绪的激荡。我的作品真正的价值,是在我创作的过程,在我的思想和笔触结合的那一刻,就像烛炬在仪式上的光芒,作品完成,留下的是我同时期的状态记录和痕迹。
  关注战争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之前当过兵,我是想通过影像、行为或者装置的形式,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角色带入的感觉,来向人警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告诫人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因着热爱和平,我的作品中体现出祥和之美。 

  文化艺术报:您目前有哪些设想和规划?
    乔浩:一、潜心作画,博采众长,增加自己的才华;二、准备策展,办出有规格的画展;三、到各大院校举办讲座;四、到国外去举办联展,东西方融合是历史潮流,现在已经是地球村了,搞文化闭关、唯我独尊,是行不通了。
  希望未来能不断地追赶超越,博采众长,继续修炼、提升自我,不断升华自己的灵魂,呈现自己认为更多更好的作品吧。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