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3日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36)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36)
  且坐且大
  法显在记述中说,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行进。若遇阴雨天,没有星象可为参照物,于是只好逐风而去,任船漂流。这样航行了整整九十天以后,遇见陆地,停船一问,这个国家叫耶婆提。根据今天的地图考证,法显所抵达之地,大约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
  在这个海国羁留五个月后,法显又随着一条载有二百余商人的大船,重新启程。这次出发的日子是四月十六日,即汉传佛教的安居,或曰夏坐的开始日,法显于是在船头上正襟危坐,完成这一年一度的佛家法戒。
  这样行了一个多月后,夜打二更鼓时,海上突然起黑风黑雨。商人、贾客惊恐万状,法显此时,口中唯念观世音菩萨及汉地众僧,安之若素,不摇不动。也许正因了高僧的经咒,神明护佑,捱到了天明。天明时,众商人议论说,这船上坐着一个和尚,正是不吉利的原因。我们将他请来的佛像,他背篓中的经卷,扔到海里去吧!法显见了,用手臂伸开护住佛像和经卷,说道:“你们要扔它们,就请先扔下我吧!或者,干脆杀了我,要不,前面不远处就是汉地了,到了汉地,我当向国王言说这事。汉地王亦敬信佛法,他不会放过你们的!”商人们听了,踌躇再三,不敢再下手了。
  又行七十多天后,又行十二天后,载着法显的船只,在时值魏晋南北朝的汉地登岸。登岸的地点是青州,也就是今天的青岛崂山地面。这是公元412年的时候了。大船停在海边,坐小船上得岸来。碰巧遇到两个当地猎人,法显一问,知道终于回到汉地了,一时大恸,说不出话来。当时青州太守,敬仰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渡海而至,于是来到海边,迎接经像。而法显则手持经像随太守进入青州城。
  法显公元399年离开长安大石室寺,开始西行时,年龄是五十八岁,西行求经十五年。五十八加十五,该是七十三,也就是说取经回来,从青州登岸时,已经是七十三岁的老人了。那么在接下来的年月中,他又活了多大寿龄呢?有的记载是八十二岁时坐化而逝,有的记载是八十六岁时坐化而逝。不论是八十二或八十六,一代高僧法显,取经归来,他都拥有十年左右的充裕时间,在南中国地面译经、弘法、住寺、授徒,从而最后完成他的功德圆满。
  那时候中国偌大地面,尚处在长达二百八十多年之久的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战乱与割据中,因此他没有能重回长安,重回大石室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遗憾,汉传佛教史上的一大遗憾。法显在他的《佛国记》中最后说,在青州城待到冬天,待到第二年初夏,待在青州城完成“夏坐”后,曾计划前往长安,但被手头事情拖累,未能成行,而史书上也说,法显欲去长安,行到彭城地面时,因战争发生,道路不通,只好返回。
  后来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中,法显便在南中国的地面游走。诗人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想象,大约这四百八十烟雨楼台中,寺寺都曾留下这位高僧译经讲学的行踪,而他带回来的那些经书和佛像,不知道哪些寺院有缘有福,能够请到它和收藏它。
  中国南方的一些根基深厚的名刹古寺中,常常有那种深目阔鼻,大耳长鬓的十八罗汉图像。这种图像或刻在画栋上,或做成砖雕镶嵌在墙壁上,或干脆就是珍藏和悬挂在庙宇中的图画。这种胡貌番相的十八罗汉图,相貌奇伟,令人惊诧,其造像之栩栩如生,甚至超过龟兹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的罗汉造型。明显地,它们没有经过漫长西域地带的这个逐步汉化过程。也许吧,我们推测,它们是直接从古印度本土,越海而来落地南中国地面的,而伟大的僧人法显,大约就是那乘船泛海为我们运载回来这些经像的人。
  法显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一个道行高深、行为坚定的学者,他是西行求经广游五印之第一人。这个地位已载入史册,不可撼动。他的高人之处,德行清洁之处,还在于他取得了那么大的功德以后,却依然将自己民间化,以游方僧而满足,以出世高人定位自己,不去乞求得到国家供养、体制供养,这一点,高僧鸠摩罗什、高僧玄奘都未曾达到。尽管他们,也是佛门中经天纬地的伟大人物,但是在这一点上都不及法显。
  法显圆寂于荆州新寺。
  法显是公元412年回到汉地的,而西域第一高僧鸠摩罗什,是公元413年卒世的,如果法显回到中国后,不要做过多停歇,而是径去长安,说不定,两位高人还能见上一面。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他在这里说的“诸师”,是不是也许就是指的鸠摩罗什法师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