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3日
文化艺术报专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
寻求多元化支撑 打造陕西文化名片
寻求多元化支撑 打造陕西文化名片
  他是一名画家,他的作品多以人物特别是当代女性题材为主,画风率真,个性突出,从艺45年,创作出无数经典力作,使他在中国国画发展史占有一席之位;他曾是记者,采访过大量文艺界名流,在其主笔《文化艺术报》的十余年里,中国文化以《文化艺术报》为载体,向全世界发声;他是一名馆长,以对艺术的狂热之心,崇高的文化使命感,深耕陕西美术博物馆,为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叫罗宁,1958年出生于陕西扶风,曾任《文化艺术报》总编辑、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现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作为文化部授牌的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馆长罗宁对其发展是如何思考的呢? 

    城市规划建设应有美术馆的位置
  文化艺术报: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美术馆这个行业都是快速发展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您作为美术馆的管理者,也多次游历、考察过世界各地的重要美术馆,您对美术馆是怎么认识的?
  罗宁:首先我认为,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是美术博物馆的简称。美术馆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有了较明确和相对一致的功能和定位,那就是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为公众提供稳定而踏实的交流、审美平台,使人们为艺术家精湛的创造而陶醉时,体验这些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精神活化石,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感受。
  但由于美术馆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制度、大众生活习惯的差异等原因,美术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走向。就中国大陆而言,由于近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开明指导,兴办、建设、发展美术馆已成为热门话题。
  但如何使美术馆与现代城市协调发展、如何引导资金投入、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馆功能,并使更多的大众走进美术馆,已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化艺术报: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美术馆往往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美术馆应该怎么适应城市文化建设?
  罗宁:首先,一座城市美术馆的建设发展应与其规模和需要相适应。真实的状况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明显差别。所以,美术馆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人口多、经济状况好、文化需求高的地方可多建美术馆。如深圳这样的新特区几年间有了几座美术馆,是正常的。而该市管辖的宝安区观澜镇,有座不错的美术馆,在西部别说县、镇,就连地市级中等城市,也很少有像样的美术馆。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每个大中城市,包括将来的地级市及县级市,根据其人口和文化需求,拥有一座美术馆应成为城市决策层考虑的问题,至少在未来规划中为美术馆预留位置,否则,美术馆布局的不平衡会影响到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精神文明发展的进程。
    文化艺术报:您所在的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是文化部授牌的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请您谈谈办馆理念和功能定位。
  罗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地处古城西安,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专业造型艺术博物馆,是陕西省文化厅直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建筑由国家工程院院士、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纲设计,2000年4月建成,2001年成立机构并正式营运。总建筑面积107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600平方米,展线1800米,馆内设有8个展厅、4层展廊,还设有中央雕塑展厅、学术报告厅、贵宾厅、藏品画库等,是改革开放20年之际诞生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一座新型美术馆。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由政府提供人员编制和事业运营经费,具有收藏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教育、推广服务、文化交流等六大功能,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专业美术博物馆。经过十多年的运营,这座起初“没有人员,没有编制,没有藏品”的“三无美术馆”,在政府的支持和各方努力下,已发展成功能较为齐全的富有活力的美术馆。2011年初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其基本定位为“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管理目标为充分利用和整合陕西地域美术文化资源,着力构建我国西部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和创新精神,着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和文化品格,努力把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建设成一个“设施到位、功能健全,个性突出,管理科学”的博物馆,并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美术界卓有影响的美术博物馆。目前,我馆通过“高原展”这样的品牌展抓手,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办馆目标。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注重对外交流展览,2011年与比利时优艺公司合作,策划主办了“对话兵马俑——欧盟与中国雕塑家提名展”,欧盟27个国家的27位雕塑家与中国雕塑家一起以“西安兵马俑”为题,专题创作了雕塑作品,于2011年、2012年在中国的八个美术馆巡展后,于2013年起到现在为止仍在欧洲有关国家美术馆展出。除此,我馆还举办了“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展”“葡萄牙画家吉玛良斯作品展”“希腊艺术家迪斯考斯作品展”“俄罗斯油画作品展”等数场同国外艺术机构合作的交流展览。
 
  强化博物馆形象建设
    文化艺术报: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在西部乃至全国已卓有影响,请分享一下你们办馆的宝贵经验。同时,您认为还存在哪些有待提升之处,应对解决方案是什么?
  罗宁:无论如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已经作为丝绸之路起点陕西的重要文化窗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且以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陕西、西部乃至全国美术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形象。
  但是今天已不是建馆时全国美术馆极少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部署,全国各地美术馆建设如雨后春笋,我们必将迎来中国的美术馆时代。和国家提出的国办美术馆免费开放一样,美术馆本身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作为十年前建设的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同样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其一是设施老化,不敌很多新建的大馆;二是编制太少,队伍压力太大,疲于奔命;三是藏品经费不足,藏品来源单一;四是缺乏非展区公共活动区域,对公众的服务水平仍需提高;五是自主策划和主办的高水准展览数量还不够。这些方面是体现其办馆功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制约该馆发展的瓶颈,保持其窗口形象。
  我认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在保持原来优势的同时,应在如下几方面努力突破:
  首先要强化馆舍形象建设。面对已营运十余年的馆舍,首先要看到其优势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美术馆的功能要求,优化内外环境。
  二是拓展更多的藏品来源渠道。政府的收藏专用经费无疑要争取增加,但就目前实际,不可能靠政府收藏费来很快解决馆藏作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问题;只有使美术馆典藏工作干部发挥聪明才智,拓宽更多的藏品来源渠道,包括以学术、策展等活动争取作品捐赠,尤其是建立美术馆发展基金和社会各界向美术馆捐赠作品的各种制度和办法,调动美术家、美术家家属及后代、收藏家、实业家等队伍中热爱美术馆事业者的积极性,对带头捐赠者给予相关优待措施;只有社会各界关注美术馆的藏品,并认识到利用藏品对公众发挥持久美育作用继而造福后代的意义,美术馆的藏品才有可能良性增加。
  三是提高服务和公共教育水平。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而言,用于陈列展览的面积较大,而非展区公共活动区域较少。但不能就此忽视对公众的服务内容和水平。除了连续举办有品位的陈列和展览,更需要在服务设施、服务项目内容上做文章,如在免费领取参观券、存取手提包,明确展厅标识、义务问询和讲解、免费饮水、购买文创产品、观众休息座位设置等等细节上多做文章,使观众有亲切之感,文明礼貌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还会弥补美术馆先天硬件设施不足之遗憾。除了免费让观众进馆参观,还应在公共教育方面动脑筋,延伸美术馆的服务功能。包括定期举办免费讲座、各种美术知识培训班。
  四是策划主办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展览。 

  媒体应保持责任感和担当自觉
  文化艺术报:
我们都知道您曾在文化艺术报社任职12年,您如何看待媒体特别是文化艺术报与美术博物馆有效结合的问题?
  罗宁:我从1988年1月调入文化艺术报社工作,从美术编辑做起,使用罗宁和“骆玄、芳凝、方丁”等笔名发表作品,之后出任编辑部主任,再到总编。可以说,我是和《文化艺术报》手拉手,一起成长的。当年,《文化艺术报》作为陕西省文艺宣传阵地,享誉全国。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纸媒发展大势已去。因此,我时常会感到悲伤,甚至同情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但我知道这又不能完全责怪于新闻单位,媒体走向市场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老媒体人,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媒体都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担当自觉。
  在内容上,美术馆作为文艺产出单位将会和媒体通力合作,共同将好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带给群众,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对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对《文化艺术报》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它能越办越好。如果《文化艺术报》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将义不容辞。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林枫 白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