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满天的繁星,城市夜晚虚伪的光明遮住你的眼睛。连周末的电影,也变得不再有趣,疲惫的日子里,有太多的问题。你有多久单身一人不再去旅行,习惯下班回到家里冷冰冰的空气……”近年来,一首《一个人的北京》,在年轻人中广为传唱,真实还原了城市独居青年们的生活状态。
他们对家人朋友报喜不报忧,内心深处很少为外人所知,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秘人物“独孤求败”一样,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与心境,无人知晓。
近日,一份《“空巢青年”生活报告》再次将“空巢青年”引为话题。孤独之外,独居青年的生活真的如外界所想般凄凉寂寞?
青年独居群体日益庞大
“空巢青年”是指离开父母及亲友,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独居或与人合租的年轻人。有统计显示,全球独居人口的数量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增长到了2006年的2.02亿。中国和印度、巴西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目前超5800万人独居,占全国总家庭数14%,其中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也有报告显示,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而这类人,正在城市蔓延。
25岁的关中小伙陈迟,家在陕西咸阳礼泉县,在厦门的一家培训机构工作已有一年半时间。他觉得厦门是个很不错的城市,有亲戚在这边。目前自己租住在城中村的一个小单间里,每天骑车上下班。
他形容自己的房间小到只容得下一张床,但好在有洗漱间。由于公司包午餐和晚餐,早餐又是买着吃,所以就不动灶。对于娱乐活动,周内一般不会出去,周末有时间就去跑步。“我一直想着健身,身体最重要。中国人就是年轻用身体换钱,老了用钱换身体,钱多了有什么用。我觉得现在比较自由,我不喜欢约束力太大的工作。目前就是努力学习工作经验,同时也要坚持写作、健身,还有旅行。独居生活恰恰是一个用来修炼自己的时段,在我看来人生本就是一场独行的长征。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它本身安排好的任务。这个时期任何人的陪伴与帮助,都是有来有回。除非你结婚了,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面对遥远的西北老家,他说,“想家肯定是会,并没有太多。在外面时间长了,想着想着也就没什么感觉了。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某个消息,或某个瞬间哭。如果天时地利人和的话,我会自己在西安或咸阳办一家培训机构,毕竟还是觉得家乡好,落叶归根。也想我写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
赵雷在《我们的时光》里唱道:“厦门的时光,是我们的时光。大海的波浪,翻滚着我们的向往……”也许在美丽的厦门海滨,正有很多个陈迟带着自己的向往,在随着海浪翻滚。
从厦门出发,沿着海岸线继续往南走,来到我国最年轻的特大城市——深圳。这里是继北上广外,年轻人最喜欢追逐梦想的地方之一。
贺雅思(化名)是一个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的陕北女孩。2015年西安邮电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因为毕业实习是在深圳,也很喜欢这个城市,就留了下来。一直都是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初创公司做运营。目前一个人租住在南山区高新园附近的城中村里,但比西安的城中村环境要好,没有脏乱差,也比较安静。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月租1600,是每个月很大的一部分开支。不过还好,也没有很辛苦。”
来到深圳后,这个喜爱花草的陕北女孩被各类花市吸引,周末休息时常常会到花市逛逛,屋里的鲜花也没断过。她说周末时光一般都是在逛公园、爬山和逛花市,偶尔也会选择追剧和做饭。平时不加班的话,下班后就去健身,回到家再看会书,玩会手机就睡觉了。关于未来,她说:在深圳没啥亲戚朋友,所以就常和家人打电话。钱虽然挣得不多,但可以把自己顾住,自己过得开心既是现状,也是追求。想在深圳工作五年左右,以后对象找到哪里再到哪里生活。
在古老的西安城里,同样有着许多空巢青年在期待着他们所追求的生活。
家住大唐西市的辰钰(化名),老家在宝鸡眉县,现在是西安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刚毕业时租住了两年民房,2012年买房付了首付,目前仍还着房贷。每天挤着公交车上下班。空闲时间会选择上网和打球。晚上饿了,自己会做饭吃,但也仅限于煮方便面。
29岁的独生子辰钰说他也有结婚的想法,但是没钱。偶尔会回咸阳父母家,再找朋友吃个饭,基本不逛西安城。好在他从小一个人生活,三岁起就寄宿上学,多年来习惯了一个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他说:“我觉得这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我算是比较内向,平时除了打个球,再没有其他社交活动。最近看报道讲日本有很多这种年轻人。我不知为啥媒体要说‘空巢’,我觉得用‘独居’更好。空巢感觉是一个人完全跟社会脱离,而独居就是个人喜欢这种生活或者现阶段工作的原因。这些年学得最快也最好的一件事,是不断地安慰自己,也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的独处。”
家住西安临潼农村的吴先生,女儿在西安城区工作,也是独自租房住,一般两三周回一次家。他说农村娃进城都是打工,在村子里没有工作也养活不了自己。他不要求女儿有多大成就,就希望女儿有份好工作,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照顾好自己就够了。
“空巢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为何“空巢青年”的人数增长呈阶梯式上升?《报告》中称,“空巢青年”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主要还是觉得机会更多,也更习惯。这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腾讯网友“竹林听风”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真是太大了,本来收入相对物价和生活水平就不高,尤其是一个人根本攒不下钱,正规大学毕业大部分来说也就三四千的工资,房租、水电费、人际交往下来,往往所剩无几,如果再是农村孩子还得想办法尽孝,压力真的很大,连交女朋友的钱和时间都没有,怎么成家啊,怀揣梦想又不想回到农村,关键是对农村也不熟悉。这部分空巢青年其实基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随着城市群、城市带、多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发展迅猛,相较于农村,城市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机会和更方便的交往。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该选择留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还是选择回到那个闭塞落后的家乡?
采访中的个案也许正是千万个你我的亲身经历,当这群人身处这样的环境时,可能会想还不如呆在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大步跑于山间地头的老家自由。可真正回到属于自己的村子,却发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很少,同龄人几乎看不见,这时又会想还是大城市好。这些年轻人有着同样的矛盾心理。他们宁愿在狭小的空间里安家,梦想能生活得更好。在城市至少可以凭自己的能力生存,而回老家的话,父母觉得没面子,自己做事可能还需要处理更多的社会关系,还得干出点业绩,要不然亲朋好友会笑话你,这也是年轻人更愿意呆在城市生存的原因。
在城市里,朝起暮归,满满一天的工作下来,劳累之余不会想太多,有张床可以睡觉就足够,所以他们不抱怨。夜店、迪吧、风花雪月的生活,其实并不属于这群年轻人,他们只是忙碌的追梦者,知道自己的属性。孤独、迷茫、年轻、梦想,这是“空巢青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既然选择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就要努力让自己融入。
尊重社会现象“空巢青年”勿封闭自我
在纷繁杂芜的社会中,空巢青年面对的困难不只是生活,还有心态。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社会的膨胀,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它代表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独居不是个人生活的失败,更不是羞耻的事情。
空巢青年在做好自我定位,针对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同时,社会又该如何对待他们?
就此,记者采访了高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科普作家唐映红。他表示:这种所谓的空巢青年现象首先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广大内地中小城市的青年人,他们在本乡本土以及三四线的中小城市没有好的发展机会,所以来到大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这在各个社会都很正常。问题在于他们到了大城市后会举步维艰,工资收入相比之下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大城市过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表现在高房价,高压力,低工资,城市不合理的管治。
“这个群体这么庞大,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让人感到担忧。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管治的问题,在于政府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青年人服务。如果是,从政府层面解决是很简单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年轻人自己愿意选择独居的生活,我觉得社会也好、民众也好、舆论也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像法国现在50%以上适婚成年人选择了非婚姻生活,超过一半的新生婴儿出生在非婚生的家庭。在中国,这样的情况社会如何管理、非婚生孩子能不能上户口等,还是社会管治的问题。”唐映红说。
多位专家认为,“空巢青年”只是这类群体的一个代称,而这类群体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庞大,不容忽视。他们封闭自己的生活圈,减少与社会交流,长此以往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如心理问题、婚恋问题。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应给予独居青年更多的理解,不要刻意打上“剩女”、“光棍”等标签。另外,独居青年也要多走出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