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倪尧)日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史雷鸣博士耗费五年时光创作完成的《从泥土到上帝——广义语言论与世界的语言本能》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
《从泥土到上帝》是一部有趣的语言和世界的进化简史,它是一本哲学书,同时也是一本科学书。我们曾经认为“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一套媒介语言,而我现在所研究的是广义的语言,是将它推广到人类之外整个世界的普遍的存在。比方说“苹果”是本来存在的,我们所谈论的“苹果”是用一个约定的媒介语言指代,能够指代是因为被指代物有语言属性,一个实体物本身携带它的语言。该书的突破口、学术进入的链条——我们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是化学长链,它可解读、编辑,即化学组成的代码语言,很类似于计算机代码。
这是适合哲学和科学研究者阅读的学术著作,同时,这本书的写作努力地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也面对广大处于学习期的学生和爱阅读的普通读者。各类人群都可以从中得到有趣的信息和启发,获得一些新的对世界和生活的感知角度和认知。
本书作者史雷鸣拥有多重身份,诗人、作家、设计师、画家、贾平凹的博士生,但在过去五年中,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语言学的研究中,由语言学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在《从泥土到上帝》中,他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以此诠释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史雷鸣表示:《从泥土到上帝》从世界观切入,注重世界观的变动对一系列学科认识的影响。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对自己影响颇大,也是他开展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张建明评价指出:“这本书将世界分为了物世界和以物世界为载体的语言世界,形成了全新的,更逼近世界本质和真相的世界观及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语言作为世界的本质和物世界一起发端于宇宙起源时刻的同步的进化,分析论述了物本身所具备的语言属性和本质,并进一步论述了生命是一种语言现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认知,并使用语言进化的线索,为宇宙历史进行了语言学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断代。”
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朱大可评价本书:“击破学术界别和藩篱,重新启动新人文精神,这是中国学人的当下要务。本书作为语言学自我更新的努力,向我们展示了其跨界联姻的广阔空间。”
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春林评价本书:“综合性地征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以语言为中心,富含逻辑性地分析回顾自然界尤其是人类的既往历史并同时展望未来”,“是一部具有十足原创性和冲击力的理论著作”。
著名文艺理论家、前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表示:“这是一个年轻的博士在学位论文研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部具有原创意义的哲学著作,既是百年来的俄欧新语言派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更是对当代新三论和诸如符号论、遗传学、物理学以及互联网技术学科的综合和超越,刷新了人们对人类生命本质和人类文明的本质、前途的习惯看法。这个理论虽然尚待检验,但其为建立一个哲学体系的努力,却令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