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0日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33)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33)
  玄奘圆寂
  第七十一颗念珠。“涅槃”又叫“寂灭”,又叫“圆寂”,翻译不同,一样的意思。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年,应为公元前486年,而具体涅槃的时间,民间有两说,一说是三月十五,一说是九月八日。佛祖在世享年八十岁,以这个年龄推算,他当出生在公元前566年,汉传佛教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佛诞日。
  佛祖涅槃后二百一十八年,摩竭提国阿育王加冕。这即是那个统一印度诸邦国的著名的孔雀王朝,这即是那个弘扬佛法,立志将他的国家教化成佛国的著名的阿育王。强盛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各邦国的时代,和中国的强盛的秦朝灭亡六国,建立封建大一统的时间,几乎重合,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更加神奇的是,古印度文明板块所产生的先知释迦牟尼,和中华文明板块所产生的圣贤孔子、老子,和西方文明板块所产生的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亦都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苏格拉底师徒要稍微晚一点,孔夫子去世后十年,苏格拉底出世)。对此,我们所能做到的合理解释是,人类各文明板块发展到那一阶段,已经进入它的成熟期和收获期,于是在各自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树木上,开始结出丰硕的思想的果实、智慧的果实。而至于冥冥之中,有宿命的东西在其中吗?我们则不得而知。
  一心要将他的孔雀王朝建设成佛国的阿育王,来到这释迦牟尼佛祖圆寂之处。他用最好的材料在这里建造出气势恢弘的佛塔,在佛塔之侧建起精致华美的精舍,立一根“三十肘”高的石柱,那石柱的顶端,雕刻着狮子像。四面都是狮子头,那狮子正以警觉的目光,注视着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方下方这佛家所认为的十方世界。而石柱的四边,亦雕刻满佛像。据说,曾有不信佛的人来到这里,与住寺的僧人辩论,对这里是不是佛祖涅槃之处提出异议。僧人口拙,辩不过他,于是以手指天,发誓道:“佛祖啊,请您显灵,以证这里确实是您的涅槃之处!”僧人的话音未落,只见柱顶端的四张狮子脸,一起张开嘴巴,打雷一般地嘶吼。法显在他的书中记载说“于是外道懼怖,心伏而退!”云云。
  法显拄着拐杖,在一个黄昏,步履蹒跚地来到这里。庄严和深邃的天空笼盖着这一处地面,残阳如血,那高高的阿育王石柱历经风雨和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斑驳,精舍里传出僧人诵经的声音,他们此一刻咏颂的大约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为梵文“智慧”之意,“波罗蜜多”为梵文“到彼岸”之意,般若波罗蜜多即开智慧以达到涅槃解脱的彼岸之意。法显觉得此刻,仿佛是对他说的一样,他听着经文,随之默咏,默咏的途中老泪涟涟。
  田野十分的空旷,僧人们都在经堂里诵经。风飒飒地吹着,那两棵曾经系过吊床,承载过释迦牟尼金狮棺木的菩提树,巨大的华盖在风中摇曳。传说当阿育王当年整肃和修缮这一处圣地的时候,那两棵菩提树因为缺少照料和看护而有些枯萎,甚至接近于死亡,这时,五百个女信徒来到这里,掀起衣服,亮出乳头,挤出她们乳白色的乳汁来灌溉它们。此一刻,法显所见,那传说自然只是传说,五百女信徒了无踪影,只有两头大象在这空旷地面上走来走去,不时地用鼻子从龙池中汲水,洒向树木,洒向广场。
  广场上有一处佛足迹,闪闪发光。这佛足印,就是释迦牟尼已经入棺,尸布裹身之后,闻听到迦叶波率五百弟子走来的声音,于是从棺木伸出两只脚来的地方。这地方叫“显足处”,远道而来的东土高僧沙门释法显,趋前两步,然后以杖拄地,跪了下来,全身扑倒,用他的脸颊紧紧地贴着那佛足。他已经十分苍老了,干瘦的身躯中,每一处关节都随着这跪地而嘎嘎作响。这是他西行求法自长安出发以后的第六个年头了。而他的热泪,打湿了这庄严的佛足。
  “我永远是您的虔诚的仆人,世尊。你的光荣一直在照耀着我前行的道路。此一刻,我感觉到了什么叫作崇高,什么叫作死亡,什么叫作净地,什么叫作解脱!佑护我吧,世尊,无所不知,法力无边的世尊,佑护我将这一场大梦做完,佑护我的双脚有一天踏回我那遥远的祖邦,修菩提行,起广大心,让佛的光芒去滋润和佑护那东方的干渴土地。”
  精舍里的钟声响了,僧人们用膳的时间到了,泪流满面的法显高僧,最后一次亲吻一下佛足,然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拄着拐杖走进精舍。他将在这里挂单,然后在一个叫龙精舍的寺院里闭门打坐三个月,这是法显西行后第六年即公元404年之夏坐,按时间推算,他那时候已经六十九岁了。
  整整三个月后,“夏坐”期满。法显目光坚定,重新又踏上漫漫长途。他又途经中天竺和东天竺地面许多国家,他来到一个名叫蓝莫国的地方,这里距佛生处只有几十里路程。城中有一座塔就叫蓝莫塔,塔边有池子,池中有龙,这龙就是守护这塔的。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寂灭后焚身毕,有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还归起塔,这蓝莫即其中一国。此塔即为供养佛舍利所建,甚至造建塔用的材料,还是那香木焚烧后的炭灰。后来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别的国家的七个塔都破了,他来到这里,欲破此塔时,守护塔的龙便从池中出来,用嘴巴提起阿育王,入到地宫,让阿育王观看供养的舍利,以及盛这些舍利的器皿。龙对阿育王说:“你的供养若能庄严之状超过这里,便可将塔破了,将这些舍利拿去,我不与你争!”阿育王听了,面露羞愧之色,明白这个蓝莫塔是本塔,样塔,动不得的,于是只好还去。
  又前往穿越数国之后,来到一个毗舍岛国。天竺地面,佛塔林立,这里的这个佛塔,是佛的最后住处。佛将涅槃,与众弟子出毗舍离城西门,回身右转,顾望毗舍离城,告诸弟子:“是吾最后所行处。”后人于是在此处建塔以资纪念。
  城的西北三里,还有一座佛塔,名叫“放弓仗”。为什么取这个有些奇怪的名字呢?关于这个塔,亦有一个神奇传说。恒河上游有一个国王,国王的小夫人生了一个肉胎,大夫人说:“你生下一个不祥之物。”遂将这肉胎盛在木函里,掷到恒河水中。恒河的下游亦有一个王国。该国王见河上漂下来的木函,打开一看,那一团肉胎已经化成一千个婴儿。国王见有一千个婴儿,端坐函中,于是就抱回去收养。这千子长大后,勇猛强健,所往征伐,无不摧伏。眼见得,他们就要征伐上游这个父王之国了,于是该国王十分忧愁。小夫人见了,问:“何故愁忧?”王说:“下游那个国家,有一千个王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了,所以本王愁忧!”小夫人说:“王勿愁忧,但于城东建一高楼,待贼来时,把我放到楼上去,则我能退敌!”是日,千子来犯时,小夫人于楼上喊道:“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为何叛逆,来攻打自己的母国?”这一千小儿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自称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笑道:“你们若不信,请仰面朝天,张大嘴巴!”见那一千小儿的嘴巴齐刷刷张开了,小夫人于是撩起衣襟,露出双乳,随后两只手握住双乳,一使力,只见每个乳头射出五百道乳汁,两个乳头就是一千道乳汁,只见这一千道乳汁向城下射去,不偏不倚,刚好堕入这一千小儿的口中。一千小儿见了,知道这确实是自己的生母。于是叫一声“母亲别来无恙”,说罢,扔下手中的兵器,依次退去。于是后人在此处起塔,名叫“放弓仗塔”。
  毗舍离国是古印度著名大国,为恒河中游之交通中心。向西有大道通迦维罗卫城,向东有大道可通前面我们提到的摩竭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