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0日
陕西女孩发博文为河南人抱不平
陕西女孩发博文为河南人抱不平
  河南﹃宝宝﹄很委屈  梁晓泉  绘
  近日,微博上一篇《关于地域黑关于河南》的文章“走红”,截至2月9日,原文转发量已超过2万次,多家媒体官微转发,点赞超过3万。文章是网友“深浅清溪”所写,这是一个在河南大学上学的陕西宝鸡女孩,她吐槽了身边的亲戚、朋友等人对河南人的种种偏见。
  她在文中为河南、河南人打抱不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河南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发展中省份”——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人均水平位于中下;河南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而人均只占全国的第十八位,你觉得公平吗?国家每年给河南省下达各种农业指标,要充分利用这个中原粮仓的价值,而事实上国家除了注重河南的农业,别的工业,服务业几乎不咋管。
  我大二的时候去听过一个讲座,开讲座的教授跟我们讲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在我眼里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河南地处中原,又在黄河流域,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四大发明有三样都发明于河南。中原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不可估量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现在骂河南人是不是就等于在我们祖先骂我们自己呢?在翻看女孩的微博过程中,发现她曾发布过许多宣传河南的博文。比如,她曾介绍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分享过民谣歌《关于郑州的记忆》;转发了介绍河南新版宣传片《豫见中国,老家河南》。她用所见所闻驳斥身边人对河南的偏见: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各地都有好人坏人;地域黑很恐怖也很恶心;河南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南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她的观点得到众多网友的认可,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经过认真思考后,不再人云亦云,不再随波逐流,他们自信、勇敢,充满正能量!
  来自外界的地域歧视会影响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多年的地域黑导致一些河南人在外都不愿提及自己的家乡,哪怕是在海外。从河南走出去的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在美国东北部滑雪,和一个中国人聊天说到籍贯,对方说自己是河北,施一公说,那咱们很近,我是河南的。听罢,对方不好意思地解释他也是河南的,只是河南人在外名声不好,才说自己是河北的。这件事给了施一公很大的触动。后来,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我是河南人》,讲述自己在河南的成长经历,以此为河南人正名。
  事实上,在网络时代“地域黑”更容易被放大,从而激起相关群体的情绪,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论战。一些网站为了点击量,时不时会推送一些地域帖出来吸引眼球。于是,在网络上,调侃、嘲弄某一个省份的人很容易成为网络上的一种集体“狂欢”。地域攻击着实让人心痛,诚如一些理性的网民所说,地域攻击只会显露出人性的丑陋——狭隘、苦毒、苛责,更可悲的是,长时间的地域攻击无形中挑拨着各地间的关系,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因此尽可能地避免“地域黑”,大家应该用平常心看待这一问题,之所以人们会有对“地域黑”越来越多的感觉,是因为很多人动辄将一些不好的现象贴上地域的标签。“谣言止于智者、是非止于君子”,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提炼出一种精神共识,以达到相互间的文化包容,逐渐消除地域歧视。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