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种福田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高僧,就沿着印度河,一直向下游走去。他将穿越宿呵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那竭国,从那竭国度小雪山,抵达罗夷国、跋那国和田茶国。
上述诸国,这些拗口难读的国名,是当年法显在行旅中的珍贵笔墨所记,沧海桑田,山谷为陵,时间延捱到现在,那些国家和地名都已消失,为另外的地名所取代了。
上述这些法显最先抵达的地方,是北天竺和西天竺地面,一番行走之后,然后自印度河而入恒河流域。即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又返巴基斯坦境内,然后东入印度,并曾穿行尼泊尔南部而达恒河下游的佛教中心地,在摩竭提国首都巴连弗邑留住三年,学梵书梵语,抄写经律,乃渡海至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又住二年,续得经本,然后航海东归,中途在今苏门答腊或爪哇作短暂停留,继续北航,一路饱受风涛之苦,终于到达今山东半岛的崂山,登陆回到中国。
在翻越那昔日名叫那竭国,今天名叫克什米尔地区的那座小雪山时,正值隆冬天气,寒风暴起,人皆噤战,与法显一起自长安就开始同行的慧景法师,口吐白沫,不能走动了,他牵着法显的手说:“我是不能活了,无常鬼在唤我,这地方即是我的归老处。法显法师,你赶快走吧,不要让我们都死在这里了!”说罢,慧景气绝而亡。法显见了,掩面大哭三声,老泪纵横,他撒了慧景的手,奋力向岭上登去。上得岭来,扭头看去,风卷起席片大的雪花,慧景的尸首早已不见了踪影。
自长安城出发时,同行者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至张掖夏坐时又接受同行者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连同法显法师,一共十人。在于阗时又加入一个慧达,计十一人。但一路走来,先后死去或别去者多人。其别去者,或者换言之说,翻心了,返身往回走的在焉夷有智严、慧简、慧嵬,在于阗为僧绍,在弗楼沙为慧达,宝云、僧景,其死去者,在弗楼沙为慧应,在小雪山为慧景。至此,十一名行脚僧中,再往前走的,就剩下法显法师与道整法师。但以后抵达摩揭提国后,道整亦长留那里,遁入一座寺院中,不再行走了。因此,后来东归者,仅剩下法显法师孑然一人。
后世在那些归去的人们身上,还发现了一个历史细节。敦煌窟遗书中,曾出现过那位从于阗加入求经队伍,在弗楼沙又折身返回的慧达和尚的影踪。慧达和尚的俗名叫刘萨诃,匈奴人,约公元345年出生,约公元436年卒世,在佛界享有一定声名。慧达自弗楼沙返回后,路经敦煌,即投身敦煌莫高窟的兴建,营造,并曾因预言“凉州瑞像”而著名于陕甘一带。今莫高窟中尚保存有和他有关的“凉州瑞像龛”和壁画等遗迹。
所谓的慧达和尚预言“凉州瑞像”一事,大约与当年(366年)沙门乐僧西行来到敦煌地面,“忽见金光,状有千佛”的情形一样,当是佛门中人为在此处修建佛窟,而以舆论先导之的小伎。慧达和尚是陕北北部,或山西西部一带的人。曹操的年代,在这块地面设河东五郡,安置匈奴,内附的五个匈奴部落首领都弃了“栾提”这个匈奴人姓氏,而以刘姓为姓。所以后世有“天下匈奴遍地刘”一说。这个慧达和尚刘萨诃,当是这个人类族群中的一分子。
第六十九颗念珠。距现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至三亿年的侏罗纪时代,我们的沙门法显所行走的这些险峻高山,荒原大漠,还为一座浩瀚无垠的大洋所覆盖。这座大洋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它覆盖着狭义的西域,广义的西域,甚至覆盖到欧亚大平原的亚洲部分,同样地,覆盖到南亚次大陆。可以这样想象,正如中国大陆板块的东部有一个浩瀚的太平洋一样,它的西部亦有一个同样浩瀚的准噶尔大洋。
造山运动开始了,在伟大的造山运动中,地壳涌起,被称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的喜玛拉雅山脉,横空出世。山一点一点地升高,它即便是现在还在抬升,只是缓慢了些而已,需要用地球时间来计算而已。那过去称作葱岭,而今被称作帕米尔高原的,这个横亘在西域地面,用一千八百余里长的庞大山体,亦簇拥着喜玛拉雅山,一起抬升。
海水褪去,准噶尔大洋的洋底露了出来。最初这洋底是一块的,后来在八千万年前,随着天山山脉的隆起,这块地面被一分为二,分割成两块。南面的部分,被称为塔里木盆地,盆地的中央,包着一块大沙漠,这大沙漠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面的部分,被称为准噶尔盆地,盆地的中央,亦包着一块大沙漠,这大沙漠就是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这些年轻一些的山脉,这些大沙漠所形成的最初的时间,大约距现在八千万年。准噶尔大洋的泱泱大水,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知道。是被蒸发掉了吗?还是随着山的升高,被挤向了别处?我们只知道,大洋后来浓缩成了一个海,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蒲昌海。而蒲昌海在后来的日子里,又浓缩成一个湖,这湖就叫罗布泊,或罗布淖尔。而这个内陆湖在1972年的时候,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大西海子一库、二库的修建,由于无法继续提供水源供养而彻底干涸。河流两岸那古老的胡杨林也成片成片死亡,其死亡之状惨不忍睹。
西北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特征,也是因为帕米尔高原生出,准噶尔大洋洋底抬升而形成的。那一阵子,有强劲的风吹着,风把洋底的黄土沉淀,把地表风化的沙碛,遮天蔽日地吹向东南,年复一年,黄土搬家,西北黄土高原就这样形成了。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在甘肃兰州城附近,有五百多米近六百米薄厚。
帕米尔高原,它的靠近盆地边缘的部分,青葱的塔松高高耸立,一条条河流从山谷间流出,间或地露出岩石那坚硬的一角,而层层而上,直到高处,便是拥拥挤挤的积雪的奇异山头,大地一片银装素裹,阳光下寒光闪闪烁烁,分外瑰丽与壮观。人们最初叫它“葱岭”,专家说可能因为山坡上生长着青葱的缘故,不过这话似乎有点牵强。
《山海经》中说:“华山西七千七百六十七里,曰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山海经》在这里说的“不周山”,即是指葱岭,或曰即是指帕米尔高原,而所说的“华山”即是指终南山的最东端,它的终结处。终南山东向而行,行到黄河边上,戛然而止,以一个惊叹号、一个刺向空中的巨掌,宣告它的终止,由于这伸出的手掌像捧着莲花,所以叫“华山”。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劈山救母》,说的就是一个叫“沉香”的孩童,劈开此山,救出被舅舅二郎神压在山底下的母亲的故事。
在《山海经》的这段简约文字中,“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几个字,又会令人想起先前提到过的“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成为潜流,又自山的另一侧流出”的这个黄河重源说。
既叫“葱岭”,为什么又叫“不周山”呢?古人说:“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那意思是说,此山横亘在那里,周边呈半圆形,不规则,所以称不周山。古人记述说:“自齐齐克里克到喀克善,环千八百余里,包西域西以周其北,总曰葱岭。外以半规,中为虚地,是曰昆仑之虚。”
不周山这个带几分古老几分神秘的地名,还令人想起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个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有地质学家认为,这段文字其实不是虚构和神话,而是描述了当年喜玛拉雅山伟大造山运动中,地层表面真实发生的事情。
火山爆发,岩浆奔流,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于是这汹涌的岩浆便自然而然地向东南方向流去,一边流淌,一边冷却,于是便形成了这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终南山这东南而向一脉相承的峥嵘万状的绵延山脉。昆仑山叫南山,喀喇昆仑山叫美丽的南山,这美丽的南山到关中腹地的千古帝王之都长安城畔终止,所以这一段叫作“终南山”。它的结束处是华山,它的全长是七千七百六十七华里,我们聪明的古人那时候就有了这个地理概念了。这个距离,他们是怎么丈量出来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葱岭因此被中国人称为“千山之祖,万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