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3日
欢喜小年
欢喜小年
  在皖南,大多是农历腊月廿四这天“过小年”。小年一到,年味就到了。
  小时候,过小年的这天,家家户户都在熬糖。熬糖是一门乡间手艺,技艺好的人家,熬出的糖皎白柔嫩,样子极好。若往里面包些芝麻馅儿,搓成长条状,则酥软糯口,味道上佳;技艺差一点,常常请那些在行的人看火候。熬糖关键是火候,火候不好,熬出的糖老了,颜色发黄,硬如石块,就不好吃了。祖父就是常被人请去看火候的人,他拿着一根竹杆烟袋,走东家到西家,哪家要加一把火,哪家要减一把火,观察得十分准确。
  糖熬好后,接下就是“送灶”了。送灶是过小年的重头戏。腊月廿四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善恶的日子。灶王爷要上天了,那家家户户就得送送。有个民谚云:“官三民四皇上五,”意思就是官府里是廿三送灶,平民是廿四送灶,而皇家要等到百姓们全祭完灶后,再于腊月廿五这天,代表普天之下的民众送灶王爷上天。送灶是在灶台前进行的。有的人家在灶台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或者设一个灶王爷神龛。我家在建造灶台时也做一个这样的神龛,可惜母亲常在龛内放洗洁精,祖母骂过几次总不见效,后来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虽然如此,腊月廿四这天,我家的灶上,也贴上了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到了晚上,祖母将煤油灯点上,将新熬好的米糖摆在对联的前面。糖放在灶君面前,是为了他上天时多说些甜言蜜语。米糖的旁边,还放着两个纸袋,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豆子,供灶王爷的马吃,另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祭灶时,祖母叨念着:“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要说好话,我们做得不好的千万要瞒着天老爷。”每到这时,祖父就说:“我们又没有做什么坏事,瞒什么呢?灶王爷别听她的,你尽管照直说。”说完后他就吩咐我们在门前的晒场上燃放鞭炮送灶王爷上路。
  在大人们熬糖的同时,孩子们也有事做,那就是烙纸钱。所谓烙纸钱就是将一块似铜钱一样的铁模具,放在大裱纸上,用檀木敲。一排一排地敲着,大裱纸上就留下了一个个铜钱印子。檀木硬而重,敲出的印子深、清晰;这些印满铜钱印子的大裱纸是为大年三十祭祖时准备的。小年的时候,父亲的任务就是写春联,村里的人把红纸裁好,送到我家来,让父亲写。父亲写春联时,架势足,脾气大,非得让我在八仙桌的另一头牵着对联,他写一个字,我牵一下,我的手稍有抖动便大发雷霆。可等到对联写完,他又高兴起来,背着手来来回回地踱步,欣赏着他的杰作。
  吃过小年饭,已经很晚了。那时候没有电视看,放过鞭炮后,就睡觉了。可我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脑子里想象着灶王爷的样子,想象着他上天说了些什么;回味着米糖的甜味和烙纸钱、写春联时的情景。直至今天,旧时欢欢喜喜的小年,仍给予我一种难以形容的眷恋、温馨,让我时常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