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展览 过去的一年,我省博物馆数量累计达270座,文物总件数超过680万件,各博物馆以文物扶贫、文物惠民为抓手,通过教育互动体验项目、文博知识讲坛等形式开展了1800多场次的公众服务项目和活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博物馆体系门类渐趋合理
去年全省新增各类博物馆17家,使我省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270家,其中文物系统146家,国有行业博物馆50家,非国有博物馆74家。目前,除享受中央财政的5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外,另有115家博物馆自行对社会免费开放。去年全年,全省各类博物馆共举办638个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参观人数达3650万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2500万人次,一大批文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和相继开放,基本构成了我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体制多元,门类丰富的博物馆体系。
去年,我省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陕西在国家文物局登录平台上共登录文物298万6856件(套),文物总件数680多万件,基本建成了我省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库。
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16年,陕西在国内外共举办638个各类陈列展览。省文物局与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和延伸,全省有65家博物馆与613所大中小学校结对子,共策划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教育案例135个,开展活动千余场次。成立了全国首家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组织——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目前全省文博志愿者已有上万人。
起草下发了《关于推动全省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0家单位为国家和我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鼓励企业与博物馆跨界融合。
我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牵头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中唯一一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项目——“博物馆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利用二维码、物联网、RFID、GPS、GIS等技术,实现博物馆库房、展厅、人、物之间的智能化管理。开展了陕西省珍贵文物3D建模项目、青铜器类科技检测与鉴定项目、陕北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项目等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我省与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组建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与国外文博机构科研院所开展文物保护、交流的合作。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在全国获得多项大奖,彰显了文物科技保护的实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