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06日
“在秦始皇头上动土”,光停工可不算完
“在秦始皇头上动土”,光停工可不算完
  古迹头上动土?  梁晓泉/绘
  有文物保护工作者反映,“秦汉新城”的多处项目屡次在不履行报批手续、未进行任何考古发掘的情况下,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施工,严重威胁到了这一区域地下文物的安全。日前,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回复,称在秦咸阳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在建项目立即全部停工,逐项核查相关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媒体一报道,违建即叫停,固然值得点赞,但让人大惑不解:如果没有媒体监督,项目是否就会继续推进?报道称,遗址辖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多达27个。违建如此之多,却能一直推进;有的项目从2011年开始修建,历时已久,却未受到强有力阻拦,又是什么原因?
  俗话说:“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而从报道可知,“秦汉新城”的主管部门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竟然也在遗址辖区的违法建设项目之列。可如今,恰恰是秦汉新城管委会表态全部停建项目。这看起来特别具有反讽意味,自己监督自己能否动真格?一方面需要自查自纠,另一方面也需要更高层级的部门介入,否则左手监督右手、自己查纠自己,不太让人放心。
  表面看,上马违建项目缺的是一纸手续,实际上缺少的是法治意识。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然而,记者在国家文物局网站并未找到上述项目的批复文件。
  “在秦始皇头上动土”,缺的是敬畏感,缺少对文物保护的起码尊重,对文物保护部门的起码配合。有个细节是,秦汉大道从2011年开始修建,咸阳文物部门曾多次下达过停工通知,但都没有挡住建设的步伐。“施工方学会了和文物部门打游击——遇到检查暂时停工,然后继续施工。”施工方如此任性,背后又站着谁呢?
  其实,类似事件并不罕见,牵扯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即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而在一些官员看来,两者是对立的,暗设一种要经济发展就不能保护文物、要保护文物就影响经济发展的逻辑。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可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助推经济更好发展;而经济发展好了,也有利于文物保护。非要割裂两者关系,故意制造两者冲突,实不可取。
  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很显然,如果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惰于保护文物,甚至大肆破坏文物,就背弃了法治精神,片面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好是政绩,保护好文物也是政绩。
  秦汉新城管委会已公开表示:在秦咸阳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在建项目立即全部停工,逐项核查相关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应该看到,停工不能成为权宜之计,也不应该通过“补票”而使违建合法化。较为彻底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有错必改,除了纠错更要究责,违反党纪政纪的应及时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最终,通过剖析个案,呵护《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尊严,真正保护好并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
    (相关报道见A04版) 

  小编快评
  城市换新须先将旧城“唤醒”
  同样就在近日,商洛市大云寺,因被迫卷入旧城改造的纷争而闯入人们的视野,我报上一期也曾报道《省级文保单位遭“蚕食”商洛博物馆馆长被调查》。但是为何此类消息频出,又该如何应对大家值得去思考?
  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上施工工作人员吐苦水说:“整个新城几乎就是覆盖在了秦都遗址上面,这让我们怎么搞?”文物报批手续很难,如果要拿到批准再建设,大楼怎么盖,道路怎么修,秦汉新城还怎么发展?当然考古工作人员也有话要说:“如果当初能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块石磬了。”因为在修建这条穿越遗址核心区的秦汉大道时,并没有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导致考古工作无法及时开展,给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存,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一位参加了秦咸阳城考古调查的考古工作者透露,发现这块石磬完全要感谢专家眼尖,否则它极有可能被当做建筑垃圾。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百姓们常常自豪地笑称:“我们大陕西地下都是宝,拿着铲子随便找个地方挖挖,就可能铲起一个千年前的文物。”正因如此,现代城市建设中难免要和这些地下或者地上的“宝贝们”发生冲突,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我们亦不可能不去发展,但是在开发中损坏这些“宝贝”也实属不妥。
  无论是建设者还是考古人员都不希望古迹遭到破坏,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遇到此类问题,我们不妨给考古人员一点时间,让他们“唤醒”古迹,留住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为城市“换上新装”,创造未来,岂不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