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剧照 “在秦岭的南坡,有个地方叫商洛,那里的小路牵引着无数山峰走过……”近日,首届“美丽乡村好声音”汇演在人民大会堂圆满落幕,来自陕西省歌舞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高咏梅一出场,便以天籁般的声音吸引了现场数千名观众,让首都观众领略到了陕南商洛的别样魅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近日专访歌剧《江姐》主演、优秀女高音歌唱家高咏梅,为大家讲述她的现在和过往。
完美演绎《秦岭最美是商洛》 在“美丽乡村好声音”的演出中,陕西省共有两个节目参演,其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高咏梅演唱的歌颂秦岭南麓商洛山水人文的《秦岭最美是商洛》,与反映出秦岭北麓美丽蓝田新貌的《美丽的蓝田》,一起凸显出陕西不同地域文化和独特风情。
《秦岭最美是商洛》是由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作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作曲。2011年高咏梅第一次在商洛市的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对于再次演绎大师的作品,高咏梅说自己很荣幸:“歌曲包含了商洛本土的戏曲元素,旋律优美,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尽量在演唱时把声音处理得很甜美,再加一些戏曲的韵味,就能把这首歌打造得更完美。”
她说,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应该全心全意地热爱人民,源于生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讴歌我们时代的精神面貌,给观众呈现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从评剧演员走到歌剧演员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当这首婉转动听的歌声响起时,那血雨腥风的岁月中的江姐定会浮现在你眼前。
曾由甘肃省歌剧院以强大演出阵容倾力推出红色经典的歌剧《江姐》,是高咏梅从艺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对于这部红遍大江南北、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之作,其主演高咏梅并非人们想象从小就专业学习歌剧,而是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和天赋,从评剧演员最终成为大家喜爱的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
高咏梅说:“我从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喜欢评剧。当时新凤霞(新派评剧创始人)的大弟子,评剧表演艺术家李红霞觉得我音色和新凤霞非常相似,就收我为关门弟子,学习了两年评剧。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甘肃省歌剧院特招为一名歌剧演员。”而正是因为两年的戏曲训练,为她的歌剧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断磨炼,高咏梅先后在歌剧《阴山下》、歌剧《咫尺天涯》、花儿剧《牡丹月里来》、大型乐舞剧《敦煌韵》、歌剧《江姐》、歌剧《貂蝉》等多部作品及各类大型文艺综合晚会和交响音乐会中担任女主角、独唱。
谈到当初如何接下江姐这一角色时,高咏梅说:“很多人认为我的外形适合扮演一些比较柔弱、美一点的角色,并不适合演江姐,但我觉得自己应该尝试一种反差很大的角色,所以当时毅然接受了这个角色。”2001年,甘肃省歌剧院复排歌剧《江姐》,高咏梅成为江姐扮演者的首选。
《江姐》这部歌剧创作于1962年,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自1964年9月在北京首演,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其后历经5次复排,演出1000余场。
著名剧作家阎肃对她扮演的歌剧《江姐》给予了高度肯定,说她扮演的江姐从容、淡定、大气、生动感人。她也被中国最具权威的《歌剧》杂志誉为“目前国内歌剧舞台上最美丽温柔、最富表演实力和艺术魅力的江姐”。至今,此剧她已演了几十场。
后来一次机会,原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冯建雪看过高咏梅的表演,对于这位优秀的歌剧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歌剧演员,于是将她调到陕西省歌舞剧院。
粉丝的执着让她觉得更要演好
因为出演江姐,让高咏梅大受欢迎。但在众多粉丝中,有一位让高咏梅至今还印象深刻,并且成为了私下好友。
那是在2011年,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甘肃歌剧院再次复排大型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特邀高咏梅出演江姐。“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到舞台上和我合影,当时觉得就是一名普通的观众,也没太在意。他问我住哪个宾馆,说是有一些资料要送给我,我就告诉他地址。结果第二天他真的来到宾馆,拿了所有的关于我和歌剧《江姐》的视频资料。我当时非常惊讶,怎么会有人对江姐这么痴迷,让我非常感动。”
当天两人聊了很多关于江姐的故事,他也提出很多对于《江姐》的建议。第二天高咏梅还被热情地邀请到男孩家去做客,“这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我一进他的房间就愣了,他做了一面墙的架子,上面全是关于中国各个时期民族歌剧的碟片,他的资料比很多专业院团都全。在他的房间我看到了那些我不曾看过的歌剧演出视频,都是他一个个自己去找来或者花钱买来然后制作的。以前我以为他只是喜欢江姐,后来才慢慢发现他是通过我演江姐这个人物,成了我的粉丝,开始收集一些我所有演出的资料。”
这位粉丝并不是学歌剧的,但就是对歌剧、对江姐有一种特殊情怀。“我每年演歌剧《江姐》,他都会自己买票到现场观看,他甚至把手机彩铃也换成了我演唱《江姐》的唱段。他的这种执着让我非常敬佩,他也经常开玩笑说我是‘江姐附体’。”高咏梅说。
谈到如何能让歌剧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高咏梅表示:首先需要培养观众,习惯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说过文艺要走民族化道路,这就要求创作一些老百姓能看懂、能听懂的作品。我们只要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老百姓就一定会接受。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走到人民中去,包括我们的剧本、音乐和表演各个方面都应该是老百姓喜欢的类型,一定要让老百姓引起共鸣,这样老百姓才会喜欢,这样的话我觉得最有意义。
未来,高咏梅说自己会一直坚持走歌剧这条路,并透露自己的新专辑正在筹备之中,这张专辑会包含一些原创歌曲、翻唱歌曲和一些歌剧中的经典作品,预计明年就能和大家见面。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齐敏
小链接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6世纪末,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Oper原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今天的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奥菲欧》。
世界著名歌剧有:《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朵》、《阿依达》、《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奥赛罗》、《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