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3日
他是近代陕北教育的开拓者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他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推动者 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革命先驱
丹心育桃李铁血写春秋——写在大型纪录片《杜斌丞》开播之际
丹心育桃李铁血写春秋——写在大型纪录片《杜斌丞》开播之际
  杜斌丞牺牲三十五周年纪念大会
  杜斌丞
  (1888原1947),名丕功,字斌丞,陕西米脂人。西北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卓越的教育家、民主运动活动家。杜斌丞是西北地区最早接受共产党主张的党外人士,是西北教育界和爱国民主运动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毛泽东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创办“榆中” 桃李满园
  杜斌丞1913年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在京学习时期,他痛感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怀着爱国主义热忱,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主张深表赞同。
  1917年夏,杜斌丞毕业后回到陕北,在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并于次年升任校长。办学期间,他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增设新课程,传播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提倡革命进步,反对保守落后。使榆林中学成为陕北最早推行进步的文化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学府。杜斌丞积极倡导结社自由,推荐进步书刊,宣传中国革命,创办《塞声》等刊物,创立各种“研究会”,使榆中充满了学科学、讲民主的气氛,师生思想异常活跃,改变了过去沉闷的空气,开创了陕北教育史上的“一代新风”。
  杜斌丞还倡议和支持兴办了米脂三民中学、榆林女子师范、绥德师范、延安中学等,为陕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特别可贵的是,他不顾校内外保守势力的反对,聘请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王森然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在他的支持与鼓励之下,这些老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新文化运动,培养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包括刘志丹、谢子长、霍世杰、曹力如、王子宜、李力果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重要干部,为西北地区的革命与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杜斌丞的10年校长生涯,延续了陕北的文脉,引进了新思想,推动新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党,革命人士和社会各界精英及知识分子,成为陕北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斡旋西北 合纵连横
  在大革命的影响下,致力于教书育人的杜斌丞先后几次出外考察。1926年11月,他以陕北各界代表身份到西安,参加国民联军解围西安的庆祝活动,积极支持冯玉祥出兵潼关、策应北伐。为寻求革命真理,1927年到西安、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国内政情。昏暗的政治环境之下,杜斌丞感到不与政治斗争结合的“教育救国”只是消极的空想,从此,他开始明确地趋向革命。为了救国救民,勇于实践的杜斌丞,从一个教育家,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政治家。他怀揣着浓郁的家国情怀,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兼济天下”。
  1930年秋,杨虎城率部入关主陕,杜斌丞由北平回西安,任杨虎城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后又任陕西省清乡局副局长,成为杨虎城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在此期间,杜斌丞曾设法营救遭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等,资助陕甘游击队枪弹、军服等物资,多方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
  1935年12月,共产党在西安成立秘密的“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开展西北群众救亡运动。杨虎城委托杜斌丞负责和特别支部的徐彬如、谢华等同志联系。杜斌丞积极掩护支持他们的活动,还介绍了许多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
  杜斌丞当时的主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联合苏联,南北团结,反蒋救国”24个字。他建议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并多方努力,达成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互不侵犯的协议。杜斌丞和东北的革命人士、东北军的爱国将领也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张学良、杨虎城之间及西北军和东北军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安事变 幕后功臣
  由于杜斌丞在西北很有影响力,中央红军刚到陕北落脚,为了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共同抗日,毛泽东便派汪锋为代表,持他分别写给杨虎城、杜斌丞、邓宝珊三人的亲笔信到西安。汪锋到西安后曾多次同杜斌丞会晤、恳谈,杜对中共的主张深表赞同。1936年1月,杜斌丞代表杨虎城方面,高崇民代表张学良方面,正式建立起了联系,双方互相探讨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共同抗日的大计,为后来“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决定改组陕西省政府,任命杜斌丞为秘书长。杜斌丞上任后,承担着繁重的政务,联系各方人士,积极推行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促使全省政令统一,秩序井然。杜斌丞多次与周恩来同志单独晤谈,交换意见,聆听指示。他很快接受了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认定“共产党站得高,看得远”,喊出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响亮口号,在许多地方人士中起了积极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统一战线的成功之作,当然也离不开杜斌丞的奔走斡旋,可以说,杜斌丞先生是“西安事变”的幕后英雄。 

    捍卫民主 为国献身
  “西安事变”结束不久,国民党单方违背《联合抗战八项主张》,继续推行独裁统治,这使杜斌丞异常愤慨,他公然申明与国民党政府断绝一切关系:“不上衙门,不做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官。”并专心致志从事抗日民主运动,四处奔走呼号,为促进西北与西南民主运动的结合,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发展大后方的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斌丞先后到桂林、重庆、昆明等地,与爱国民主人士积极洽谈商议南北团结、坚持抗战、推动民主运动的方案。杜斌丞的西南之行,对于促进西北与西南民主力量的联合,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1941年夏,他加入了当时秘密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和后来的“民主政团同盟”。从此,杜斌丞开始了比较有组织、有计划的抗日民主运动,革命斗志更加激昂。1946年2月,民盟西北总支部正式成立,杜斌丞任主任委员,杨明轩任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并协助杜主持盟务。在创建民盟西北总支部的时候,就提出了“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943年民盟西北总支部接受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建议,为促进民主运动,杜斌丞同杨明轩等一起首先创办了《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高举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许多文章切中要害,猛击时弊,使国民党反动派十分头痛与惧怕,1947年3月20日,国民党特务采取极其卑鄙的栽赃诬陷手段逮捕了杜斌丞。尽管杜斌丞身陷囹圄,却不忘革命,通过被他感化的看守人员,与民盟组织取得联系继续指导民盟工作。10月7日,杜斌丞先生在西安的玉祥门外慷慨就义,终年59岁。
  1948年10月8日,陕甘宁边区及延安各界举行杜斌丞先生殉难一周年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