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大提琴专业近二十年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瓶颈、障碍;通过努力,也克服了一些难题,从我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在这里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大提琴学习中有一个良好欣赏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能力的基础,才能使我们在演奏上有自己的表现力,将优秀的音乐作品用我们的理解方式去演奏。我个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机械、孤立的重复练习,即便在音准、节奏、发音及技术上完成的都很好,但是在音乐表现上难免会显出刻板、缺少浪漫情趣和灵感。西洋弓弦乐器,被世界所公认是最难学习的乐器;说到“弓弦”那么弓与弦之间的接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右手的运弓与握弓的动作一拉一推,在这个运动中要平衡、均匀、协调、自然、省力、有效。弓与弦始终呈直角,这是整个运弓技巧的基础。只有当弓与琴弦垂直运行时,琴弦才能产生规则、充分的振动,从而发出优美的声音来。手臂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不能为了做动作而动作。运弓动作的规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当弓与弦垂直运行时产生的规则振动,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才是运弓动作的最终目的。
好的声音来自正确的运弓,同时也离不开正确的握弓、合理的压力分配与传递。
压力来自弓子的自然重量与手臂的力量,由于弓子的杠杆原理与手臂的作用,它在弓尖部分重量最轻,越近弓根,重量越大。因此,当给弓子一个均等的压力时,它在弦上的压力就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音量越近弓尖,越加变得弱小。所以要想获得一个均匀的声音时,手臂给予弓子的压力必须是不均匀的。也就是当弓子走向弓尖时,应逐渐增加压力;当弓子走向弓根时,要逐渐减轻压力。压力应从肩部和上臂落到手腕上,然后再通过手腕把它重新分配给手和手指,不管来自何处的压力,都要富于弹性,不可使用僵死的重量,否则,会把弦压死,使琴弦不能充分振动,发出低劣的声音。
不可忽视肘部运用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运全弓时,肘部运用是保持声音完美的重要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肘要向前右方无限伸出去。这样,肘向右前方传递的力所产生的音,才会很理想地送到听众耳朵里。但不能忘记的是肘部用力的大小要始终如一,不要破坏它的连贯性。如发现僵硬的声音,一定是肘僵硬了。
在初学大提琴中,演奏时接触点靠近指板,甚至在指板上运行,这已经成为通病。因为这样运弓最为省力,几乎一碰就响,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啊!因此只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学习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善于用眼睛注视弓和弦的接触点能帮助我们找到纯净的声音,要随时注意弓子在弦上的平稳性,免得使音跑调。有时我们拉出难听的音时,一听便知,准是弓在弦上的接触点转移了。所以还应学会用耳朵来帮助校正音准,因为当你拉出最完美的旋律,体现出最完美的音色时,那是你找到每把琴的最佳振动位置。所以,弓在琴码指板之间自由移动,是保证声音纯净、音色完美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演奏,才能有效运用各种混合弓法,演奏各种不同要求的乐曲。
演奏时的心理素质,也是评判每一位演奏者能力的一个标准。当一首乐曲演奏在技术与音乐理解都准备到位的时候,心理素质就是成功的最后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心理素质在大提琴表演中的作用比想象力的作用还要大。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把一个乐曲完整地演奏下来,尽管乐曲演奏得枯燥平淡。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曲甚至可能演奏不下来。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大提琴演奏者,指法娴熟、运弓稳健、技术全面,对乐曲音乐处理都很到位,并且乐曲风格也完全能够掌握,但是一到台上表演,就大失水准,指法错误、运弓僵硬、节奏紊乱、左右手配合失调,这就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造成的结果。所以,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的稳健发挥,后天的不断演出锻炼与舞台实践的打磨才能让一名独奏演员具有全面的演奏素质,出色的完成音乐作品的最佳诠释。
每一位音乐表演者都必须在平时练琴中,特别是在每次临场表演时,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这一心理素质。其次,在舞台上要自然流露。这里讲的自然流露不仅指台风,主要指从表演心理角度,要求音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既不要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也不要把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外在的技巧来显示和夸耀,而要使音乐从自己的心理自然地流露出来,并且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只有从表演者的心理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任何造作和卖弄只会弄巧成拙。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会破坏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那种意在显示和夸耀自己的表演更是不足取的。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乐从表演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表演的出神入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