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文化认同,有可能会使中国人再次变成一盘散沙;崇拜别人的神龛,则必定会使我们失去主体性,丧失民族自信,对外不敢捍卫民族利益,对内不敢探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沦为别人的经济和文化殖民地。
之前,因为受邀讲课来到济南。行走在大街上,多少有点惊讶地发现,在这块产生了孔子、孟子的土地上,正弥漫着浓浓的圣诞气息:圣诞老人的形象比比皆是,《铃儿响叮当》的轻快旋律不绝于耳,缀满彩灯的圣诞树也随处可见。到了宾馆,刚进大堂,就有服务生向你兜售圣诞晚会的入场券;一入电梯,就能听到舒缓、温馨的圣诞歌曲;恍惚之间,竟不知道是在济南,还是在温哥华了。
孩子们受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什么是圣诞节,也不知道什么文化认同、文化入侵之类杞人忧天者喜欢使用的概念,但圣诞、和圣诞有关的快乐时光以及这个美好的童话小世界,却无疑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对遥远、美丽、梦幻般的“乌有之乡”的想象,而这个想象是指向欧美、指向西方的。这种快乐与想象很有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就像我们小时候关于“过年”的快乐回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一样。
任何节日都具有这两重含义。比如看上去最不具有政治或文化含义的“双十一”,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春节,购物,这种最为普通的消费行为,在这一天蓦然具有了狂欢、时尚的含义。
支持者:能培养国际视野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海口校园里受到了部分师生追捧,连家长都会被动员起来参与其中。如今,“过了万圣等圣诞”已成为不少师生的期盼。据了解,热衷举办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活动的学校,基本上以双语学校、外国语学校和国际课程班为主,但已漫延至普通学校。对此,持支持观点的老师认为,活动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了解西方文化,从小培养国际视野并提升社交能力。
反对者:传统文化是根基
“不就是个节日嘛,不妨让喜欢过的学校去过,充其量就是让孩子多一个节日。”针对这种现状,反对者态度十分鲜明,认为把西方节日引入中国校园,特别是把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极具宗教色彩的节日照搬给中国孩子并不可取。
海南侨中老师表示,中国校园对孩子的教育与引领,绝对不能冲淡传统文化,学校应积极组织青少年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记忆,西方宗教文化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倡导,更不能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