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3日
韩城设立1亿元微电影创业基金
韩城设立1亿元微电影创业基金
  韩城文庙前的盘龙照壁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座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琉璃五龙壁两旁有砖刻的鲤鱼戏浪,合起来看有“龙鱼河图”之意。
  巍巍金塔,潺潺澽水。毓秀桥横卧河上,司马祠稳坐山尖。文庙门外看贤关圣城,城隍庙前赏五龙照壁。这几年来,韩城的文化发展有了惊人的成绩,1亿元微电影创业基金,更吸引多方关注。
  一座因煤矿而兴起的城市、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如何抗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走出了一条文化自信之路的?12月21日起,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20多家中省媒体在韩城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追赶超越”主题采访活动。 

  守好文化根脉在溯源寻根中寻找突破
  韩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史之乡”之美称。
  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守护好司马迁这座丰碑,就是能够创造性地转化《史记》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依托韩城古城国学研究中心,积极对接中、省国学频道落地韩城,开办“史记”专栏,不断拓展研究传承渠道。
  党家村四合院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家家户户照墙、厅房两侧墙上刻的家训,已被中纪委网站以“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能够创造性地转化“党家村家训”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依托韩城家训研究中心,邀请国学大家开坛论道,让国学滋养和浸润世道人心。
  韩城是一座遍地文物、充满传奇的“千年古县”,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3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个。韩城古城是全国六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梁代村遗址比秦兵马俑还要早800年,普照寺被称为西北的布达拉宫,鱼跃龙门的传说、禹凿龙门的故事、《赵氏孤儿》程婴的忠烈千秋都在这里演绎。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文化基因和价值精髓,走文化自信之路,就要守护好自身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 

  做好文化服务在融合发展中抓住契机
  要扛好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韩城做了哪些努力?近年来,韩城投入巨资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实现了公共场所WIFI、社区书吧、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了城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场馆设施,搭建了戏曲、歌曲、足球等多个区域性比赛平台;推行“一村一特色”非遗保护工程,行鼓、抬神楼等非遗项目走出国门;定期举办定位全国、面向国际的文化活动,实现景区民俗演出常态化,“欢乐送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被确定为全省免费开放示范项目。
  先后诞生话剧《司马迁》、电影《警察的誓言》、纪录电影《因指见月》等一大批艺术作品,韩城设立1亿元微电影创业基金,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微影像基地,成立了“金帧国际短片电影联盟”,取得了国际短片电影独家代理权。未来,还将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方面取得突破。
  韩城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保障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把新增财力的2%专项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投资8亿元建设的国家文史公园盛大开园,历经5年保护开发的隍庙古街正式开放,投资2.7亿元的韩城市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投资5亿元可承办国家级中等规模室内球类比赛、大型文艺演出的强盛体育中心建成开放,投资3.5亿元的“史记城”项目加快建设,重磅打造“黄河之水天上来”山水实景演艺、党家村天地社火民俗实景演出、华谊兄弟星剧场、“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节四大文化盛宴,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资源产品化,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今年前三季度增速达到65%。
  此前,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曾对文化自信作了深入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理性健康成熟的标志。独特的黄河与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典型的元明建筑风格和颇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韩城旅游特有的文化元素。这座写满故事的千年古城,已在不知不觉中扛着文化陕西的大旗,向前走去。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