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歌郎来到此,擂动三槌鼓;天地开张,日吉时良。歌郎来到此,大吉又大昌……”歌手们围坐一团,每人击鼓唱歌十几分钟左右,顺时针轮流编唱,声情并茂,这是传统民间丧礼活动中演唱的孝歌。
孝歌在我国南部比较流行,在我省主要流传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地。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邰科祥教授,历经数年,走访众多孝歌歌手,搜集、整理大量孝歌资料并加以深度研究而结集成《陕南孝歌文化考察》一书。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陕南孝歌文化研究第一人邰科祥教授。
孝歌传达的思想与当代价值观不谋而合
邰科祥,陕西凤翔人,2006年调入西安之前,曾在商洛工作了22个春秋,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的孝歌。后应商洛博物馆馆长陈道久邀请研究孝歌文化,2005年,他申报研究的陕南孝歌文化课题正式通过。他说,在一些偏远地区,只要家中有老人去世,就必须唱孝歌,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规矩。
谈到研究陕南孝歌文化的初衷,邰教授称,一是孝歌的文辞非常雅致。很能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兴趣;二是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孝歌濒于消亡,急需得到整理与研究;三是为了揭示孝歌里潜藏的丰富的文化意义。因为很多传承者只是唱孝歌,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唱,将这个意义揭示出来,也算是一种文化普及;四是最重要的,借助孝歌的民俗,重塑当代人的精神信仰。从表面看,孝歌中的孝似乎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联系,但实际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爱”“敬”“诚”“友”恰恰对应的就是孝歌中要传达的孝、悌、忠、信。只不过次序应变为忠、孝、信、悌。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请自来。孝歌歌词的变化非常大,可以根据时间长短任意选择,也可根据主人需要临时改编。
孝歌曲调听起来像山歌。“孝子不必太伤心,人的阳寿命注定,世上哪有不亡人。劝你不必泪满腮,人的生死命安排。本说亡者归天界,是他少带阳寿来……。”
孝歌也叫挽歌、丧歌,是传统民间丧礼活动中,以一人及多人走唱或坐唱式清唱,并配以锣鼓间奏的丧俗演唱形式。演唱内容大多是劝善行孝,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之类。
邰科祥说:“孝歌由三个部分组成:开路歌、行孝歌、还阳曲。开路歌,就是歌曲的开始,它有一个固定的文本,主要介绍孝歌的背景、起源等等。行孝歌是整个孝歌的主体,这一部分文本灵活多变,歌词涵盖历史人文、神话典故等等。第三部分是还阳曲,它是指歌曲的最后,歌手给孝家唱吉利的话、祝福的话。三个部分组成的孝歌,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当然,陕南孝歌的音乐基本上是程式化的,所以易学易唱。邰科祥说:“孝歌的调子是固定的,只要你记忆力好,记得住歌词,就能很快学会。”他说,以前,孝歌在山区、乡村影响比较大。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日益深入,作为传统文化的孝歌受到严重冲击,但它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是无法代替的。
陕南孝歌不仅民间流传也被写进文学里
陕南孝歌的唱词优雅,韵律感强,且里面有比喻技巧,选用了很多故事,典故,还有猜灯谜,藏头诗,唱词里面包含了创始人的智慧。因而孝歌不只在底层民众间流传,在文人圈中也同样受到激赏。
当代很多著名作家,如高行健、贾平凹、刘醒龙等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孝歌的歌文。其中贾平凹在自己的作品《说死》中这样写道:“我在陕西的镇安县见过一次葬礼,十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
在邰科祥看来,陕南孝歌的音乐,没有太悲哀的成分,也不是很高亢,更多的呈现为一种中性的不悲不喜,表达出中国老百姓对生命的达观态度。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三个行孝层面。
孝,不仅是对老人的一种恭敬、孝顺,实际上,在儒家经典里面,最大的孝是指光宗耀祖,不光是对父母的爱,你要发展家族,使你的家族强大,那才是最大的孝。孝还有爱的思想。你爱家人,才能爱别人,才能爱国家。与当下所谓的“中国梦”基本上是同一思路。家应发展,国需强大。
邰科祥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不太夸张地说,他是第一个对孝歌进行系统和深度研究的人。虽然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关注这个领域,但都是以搜集、整理为主,且大都局限于某个小的地域,单篇文章居多,著作很少。
未来他想拍一部孝文化专题片
据邰科祥介绍,目前孝歌的创作者多为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年轻力量较少。说起陕南孝歌的发展现状,邰科祥说道,“孝歌传承主体多为男性,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在陕南三地中,以商洛、安康两地居多,汉中的成员相对较少。他们年龄大多在三十至五十之间。孝歌的传承形式更多地出于自发形成,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们较早地接触孝歌。”
邰科祥告诉记者,自己曾采访过很多老歌师,他们说,现在唱孝歌的人还有点报酬,每晚上每个人大约五十元,但是在三十多年前,唱一晚上,一分钱也没有,大家却都愿意唱。有时想上场唱几句,因为人多还争不上。
对于孝歌未来的传承,邰科祥有些担忧: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当代娱乐方式的增多,孝歌将会逐渐式微,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另一方面,在陕南孝歌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家族史、移民迁移的路线,但是很多歌师并不明白这些内容是干什么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内容与孝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因为师傅们就是这样唱的,他们也就跟着这样唱,歌本这样写,他们也就这样传。没有人能说清楚原委,也很少有人想去弄清楚其中的原委,就这样传了下来。
邰科祥称:“孝歌,只能在丧葬仪式上表演,不便在其他时间和场合演出,因此很难像陕北民歌那样可以大力推广。尽管在内容上,孝歌几乎没有限制,什么都可以唱。”他说,自己对孝歌的重视更在于孝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未来他将把全国有关孝文化的故事串连起来,拍一部孝文化专题片,以推动孝文化的深入普及。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
孝歌歌词选登
暑去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倒流,野草百花遍地愁。南来北往走东西,花花世界是假的;流不尽的江水河水,种不完的田和地,讲不完的名和利,扯不完的是和非;吃到嘴里才是饭,穿到身上才是衣。披麻戴孝才算子,白头到老是夫妻;不信且看天上月,月圆月缺有盈亏,任你千方与百计,正好月圆又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