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9日
文化自信: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文化自信: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珍视中国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坚持,他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因而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将它们联系起来,并称为“四个自信”,由此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新的重要内容。
  那么,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将文化自信提到如此高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部分中国人拥有文化自卑心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文化的全球化浪潮必然也会浸漫到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正是受到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冲击和西方形形色色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国人“食洋不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以在国外发表、在国外获奖、在国外扬名作为自己的追求,尤其当国外的学术文化标准成为中国的学术文化标准后,一些从事学术文化创造的中国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套上外国价值观的审判绞索,丧失文化自信,沦为文化洋奴。这些洋奴文化产品一经流向社会,就会传导出从创造者身上流溢出来的文化自卑心理,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形塑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
  无数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否定和背叛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在当前中国,中华民族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就无法实现其伟大复兴,因为,一个文化上自甘受人支配的民族怎么可能获得政治、经济上的优胜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猿园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远园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员苑园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缘园园园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卑者否认和背叛中国文化,就等于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从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必然性——合法性。这是“文化自卑”可能导致的最为严重的后果。
  后果的严重性迫使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心理。而要克服文化自卑心理,首先要分析其成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事实上,除了前述的外部的、客观的原因外,文化自卑者本人也有其内部的、主观的原因——缺乏文化自觉。因此,克服文化自卑心理的第一步是通过诚实的学习,获得对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认知,由认知发展为认同,获致文化定力,才能有效地抵御文化外邪。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克服文化自卑的前提条件,那么文化自强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自强,就要在文艺创作中,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段、形式、内容、思想等各个方面坚持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以此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发展的文化需要,培养出精神雄健的国民,以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吸引人、感化人,为广大人民提供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