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2日
陕西快板非遗传人刘文龙:
只要你想学 我就免费教
只要你想学 我就免费教
  刘文龙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2012年,刘文龙成为陕西快板非遗传人
  刘文龙:这是我儿时动手做的锯条,用来打快板的。
  “这一边灌汤包子下了笼,这一边金线油塔一窝丝,这一边水盆羊肉特别香,这一边岐山铡面薄筋光。”只见他眉毛一挑,神采飞扬,握着手中的快板舞弄起来,大板、小板上的穗子上下飞舞,清脆而响亮的叭叭声随即传入耳中……
  眼前这位正在表演快板《逛夜市》的,就是陕西快板非遗传人,已经76岁的刘文龙。

   随父迷曲艺 耳濡目染走上快板之路
  刘文龙出生于陕西泾阳。父亲是民间自乐班社的班头,他从小受父亲和民间艺术熏陶,所以对戏曲、板胡、相声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刘文龙说:“当时父亲组织班社演出,我就拿着锣鼓、胡琴、唢呐跟着转,我在前面走,父亲拿着鼓锤在我头上敲着节奏,嘴里还念着口诀,整天听说弹唱,灌耳音都熟悉了。”十一岁的时候,他有了正式表演快板的机会。“1951年,新婚姻法颁布了,民间艺人谢茂恭说了一段快板《秀女结婚》。为了在村里宣传新婚姻法,我父亲提议让我用快板试一试,于是我走街串巷地说了这段快板,当时心情很紧张,这可是我第一次正式表演快板。”
  高中毕业后的刘文龙,进入西安人民搪瓷厂工作。当时厂里有秦腔眉户团、魔术团、铜管乐队等,文化氛围浓厚,于是他对曲艺的热情越发强烈。“我小时候积累了很多演出经验,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后来文化宫经常请专家组织学习班,文艺创作、指挥、导演等等,我逢班就参加,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也正因此,刘文龙成了业余的文艺骨干,不仅是厂里的胡琴首席表演者,还是无所不通的“刘将军”:唱秦腔、演歌剧、吹笛子、打鼓板、谱曲子、当导演、当指挥,样样能干。80年代初,当上厂工会主席的刘文龙,依旧活跃于各大演出现场,背后遭遇各种议论,很多人都说他当了领导还上台演出,简直有失身份!而刘文龙却告诉这些人:“文化活动本来就是工会工作的一部分,领导参加只会起到表率和促进作用。” 

  师从刘志鹏 他从“门外汉”走向专业
  刘文龙曲艺之路的转折点在于遇到了师父刘志鹏。年轻的刘文龙虽然多才多艺,却没有拿手绝活儿。正当他寻找突破点时,遇到了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老师。“有一次我去西安北大街的省电视台表演魔术,见到了名声大震的刘志鹏老师,当时就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不过我那会儿已经23岁了,学艺有点晚,但我不知哪来的冲劲迈出了这一步。刘老师也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当晚,刘文龙骑车子将师父从北大街送到了住处和平门。师父约定每周日到刘文龙的单位为他教快板。
  在拜师学艺的日子里,刘文龙是充实忙碌的。除了经常去看师父演出外,还帮他抄抄写写、刻印脚本,并且每次都会等师父演出结束后,骑车子送他回住处。这一路上,是刘文龙向师父取经学习的大好机会。“这个时期是我从快板‘门外汉’走向专业的时候。”
  但学快板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学快板第一关就是绕口令,要练好嘴皮子功力是很难的,没有几个月可不行。其次,就是舞台架子功的展现,左右两手与大小板配合也很重要。学习不易,创作更难。刘文龙说:“经常花两三个月时间创作本子是很正常的,先要深入生活体验,有了自己的感悟才有灵感来源,其次再向周围人请教,不断地琢磨和推敲,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确实很辛苦。”
  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让刘文龙感触最深的,是在长安县祝村的义务演出。师父临时有事去不了,委派刘文龙前去。刘文龙和朱志杰骑上车子,50里土路,两个小时,赶到祝村。没想到村里临时停电,导致演出推迟到晚上10点才开始,七段快板表演完,又呼哧呼哧骑上车子往回赶,凌晨1点还要上夜班。刘文龙说:“村民很热情,让我们一段接一段地表演,临走前村民还给我们下面吃,我心特别暖,就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 

    普及快板 获大奖后成了陕西快板传承人
  陕西快板,涌现了像王老九、谢茂恭、刘志鹏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而刘文龙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摘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把陕西快板推向全国,还成了陕西快板非遗的唯一一位传承人。
  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刘文龙和卢向阳表演的陕西对口快板《逛夜市》荣获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说起那段光辉岁月,他兴奋并自豪:“获奖的心情你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的成功,意味着第一次把陕西快板推向了全国,这是陕西快板迈出的一大步!”
  回忆起获奖的原因,刘文龙说:“一方面是因为本子好,另外一方面得益于我和卢向阳的配合默契。”当时文化部交给卢向阳一个“任务”,希望他把陕西的繁荣昌盛用快板表现出来,于是卢向阳创作了描写西安美食的《逛夜市》。完成初稿后,他征求意见,刘文龙说,“说起西安吃食,羊肉泡馍当属首位,宁可压缩别的,也要重点写羊肉泡。”
  当然,获得成功还需要长期的刻苦磨练以及舞台实践。刘文龙说:“就像演出《逛夜市》的时候,每天排练一两个小时,整整坚持了一个月,在小场子演了两场以后,才敢登上大舞台。并且考虑到外地观众对陕西方言的接受能力,还特意去掉了个别生僻字眼,使作品更加大众化。”
  2011年,陕西快板被定为省级非遗项目,2012年刘文龙被评为陕西快板非遗传承人。退休后的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陕西快板的传承上。他不仅走进学校普及快板文化,也大力培养民间的快板爱好者,定期组织沙龙活动交流学习。他说:“我现在是陕西省快书快板委员会主任,这个团体里有很多宝鸡、咸阳、安康、陕北的会员,他们有着自己的工作,但是只要委员会搞沙龙交流活动,这些会员都会从周边赶来,自编自演,交流学习。虽然技艺没办法跟专业演员比,但的确为弘扬陕西快板做了最好的表率。”
  同时刘文龙也表示:只要你们是快板爱好者,愿意加入沙龙学习活动,我就免费给你们教快板。 

  非遗传承人 希望陕西快板在全国提名叫响
  刘文龙当初凭借一把快板、一辆自行车宣传陕西快板,50年来共创作优秀作品数百件、演出数千场,为秦域的曲艺传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陕西快板现如今的发展,刘文龙告诉记者,目前陕西快板艺人基本年龄都是六七十岁往上,所以培养年轻的快板艺人是搞好传承的重要工作。
  刘文龙目前已经收了10位徒弟,其中年龄最小的是90后文艺青年纪明亮,他也是刘文龙最得意的弟子,曾在2014年北京快板邀请赛中荣获第一名,如今活跃于青曲社、王木椟、天禧苑等一些曲艺表演场所,代表着陕西快板的青年力量。
  不过对于陕西快板的发展前景,刘文龙也有着担忧和困惑:缺典型作品、缺代表人物,是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由于年轻艺人工作压力大或缺乏生活积累,所以创作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广大的民间爱好者虽然热爱这门艺术,但没有接受专业训练,所以距专业水准还有一定距离。还是应该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多采风多学习多交流。
  “快板是相声的基础,近些年来,陕西相声的繁荣发展的确促进了快板的昌盛。”刘文龙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们要趁着这股劲儿,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使陕西快板可以在全国提名叫响。只有人们看到、听到有趣的快板,才可以感受到它带来的魅力。我认为这才是对陕西快板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