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09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2日
胸有丘壑自纵横——徐锋山水画赏析
胸有丘壑自纵横——徐锋山水画赏析
  (扇面)黄山烟云
  板岩写生
  夹石峡小记
  石庄子写生
  陕北小院
  峰高境自阔
  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山水画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民族的图像、中国人的性情。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与大多数画家一样,画家徐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山水画的创作上。
  徐锋钟爱传统,他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传统绘画的学习。他师古人、师造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绘画。对于传统绘画的学习,徐锋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必须长期对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大量的摹写,以及面对自然山水写生进行创作,才能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丰富又深刻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凸显山水画中那些山川的灵动,以及画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的传达。”徐锋曾遍临古代山水画,对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等画家的作品心摹手追,感受颇深,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上能够加以提炼而巧妙运用。徐锋的绘画无论以何种形式成就,始终富有传统绘画的气息,这是当代画家常常缺失的成分,徐锋却能够充分把握传统绘画的精髓,从中可见他对绘画的理解与追求绝非庸俗之辈可比。徐锋说过:“对先贤的敬畏之心常留我心,历代的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耸立在面前,我必须经过努力攀上这些高峰才能领略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徐锋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与执著融于自己全部的生活中。
  徐锋的作品虽然根系传统,画面上透着传统的气息,但并非一成不变。他的作品近年在画面形式与意味上在不断地变化。构图奇巧,笔墨精到,一种“苍茫、浑厚、清润”洋溢于画面之上。这是徐锋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深刻,对文化的思考不断拓展,对绘画的领悟不断提高的结果。但徐锋的艺术思路尚无定式,谈到绘画风格时,徐锋说:“我平时在生活中支离破碎的感受很多,似乎哪种感受都能成为我的创作母体,对于形成风格特征的符号,我也曾想过,但我理解风格的形成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它是画家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大师的营养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是一种固定的图式,但肯定有画家自己的独特气质在里面,这种气息是一种感受的外在传达,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绘画的表现,而不简单是某种固定的图像表现。”
  徐锋是一位善于创新的画家,无论画什么都要加入艺术思考,选定题材后才开始作画,在创作山水画时也不例外。观徐锋的作品《百粤云涯》《西岳华山》在整体格局中极重造势与造境,山体以几何形状为主,用笔流畅并起伏跌宕,在勾勒中与皴擦结合,形成质感与力度。而且,几何形状的山体叠加中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造成苍茫浑然的效果。另外,画家在创作中紧紧把握形神兼备的原则,在强调意象的生活依据与自然气息的同时,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在远离真山真水中发挥想象的丰富性和自由性,使笔下的山水意象成为主观精神与理想境界的折射。
  可以看出,徐锋以写生入手,对山川、流水、云烟等素材极为熟悉,他的写生是与灵感的激发、激情的孕育同步共生的。这样,他的写生在强调对自然的感觉中,形成写意的表达方式,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而强调整体的气韵传达,用以营造一种凛然与雄浑之气。
  在干湿、浓淡、疏密、涩润的对比互动与和谐统一中,画面在动静统一的状态下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而山川、流水、云烟与屋舍等在“高远”“深远”“平远”中得到适当的配置,加上山体实在性与云烟虚幻性的结合,使画面产生了空灵感与飘逸感。由于山水意象极重笔墨的运用与变化,使坚硬、峥嵘的崖石峭壁在冷硬之中显出苍润之感。而且,意象的轮廓与形体在写意表现中,以笔线的节奏、韵律进行了书写性的运行,使线与墨色融为一体,以表现自然、空气、山林的原生态美感和清新气息。
  当前正处在一个“转型”与“嬗变”的时代,这个时代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艺术应更贴近自然、更贴近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这也是摆在当代艺术家面前的重大命题,这个命题的广阔性、普遍性与深刻性,极大地激发着画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徐锋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正经历着观念更新的历练与过程,他看重这个过程,因为他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攀登精神高地的必由之路。艺术之旅不是一蹴而就的,山水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具象山水中寻找超凡脱俗的意境,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徐锋的艺术前景是广阔的。
  文化艺术报记者 昌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