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5日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
填补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学术空白
填补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学术空白
  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授予柯琳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委聘书
  中国的音乐史是一部华夏各民族在漫长岁月里不断碰撞、交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灿烂历史,然而我们对祖国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了解得还很少。日前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在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方面的空白。
  柯琳被公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开拓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出版有《民族戏剧学》《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等17部著作。为推动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他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特约嘉宾;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终评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展演终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委员会委员等。本期本报专访柯琳教授,请她为我们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意义。
 
    文化艺术报:《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一部多达70多万字的学术大部头,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柯琳:本书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划项目之一,内容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理论,少数民族曲种介绍,少数民族曲艺个案研究三大部分,书后附有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会演资料。本书篇幅确实比较大,但与各少数民族极为丰富多样的曲艺文化遗产来相比,篇幅还很不够,以后还要不断充实发展。 

    文化艺术报: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少数民族曲艺这个领域?
  柯琳:在我没有上研究生之前,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接触过许多曲艺曲种演唱。我国在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多从音乐分支学科考虑,显得不全面,不完整,后来涉猎到相关的诗歌、戏剧、杂技等形式,认识到它其实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就想要全面、系统、科学地为其打基础,布局谋篇构建此书。
 
    文化艺术报:您是怎样从音乐文化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曲艺的?
    柯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有所不同,少数民族曲艺长于以音乐形式为载体,特别是民族歌舞与器乐,都是少数民族曲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和考察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有意识兼顾与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曲艺。同时在指导学生构思与撰写学位论文时,将一些学生研究方向定于少数民族曲艺音乐。
 
    文化艺术报:您是怎样看待少数民族与汉族曲艺交流的?
    柯琳:汉族曲艺或讲唱文学研究较早成熟,但是至今与建立自成体系的“曲艺学”还有相当的距离。问题出在汉族曲艺在历史上吸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曲艺有机部分,但是因为文化偏见,没有将少数民族曲艺纳入学科体系,因此显得单薄无根基。中国艺术史、曲艺史应该将少数民族曲艺纳入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曲艺是互为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体,在认真研究与探索中华民族曲艺史论时,自然会深切地感受到多元一体。
 
  文化艺术报: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学术工程,您对以后的研究有什么规划?
    柯琳:现在出版发行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主要是从基础理论方面入手,在前人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曲目基础上,反复论证其概念、定义、形式、内容,以及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但是以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如少数民族曲艺史,少数民族曲艺作家与作品,少数民族曲艺与国内外曲艺文化比较。再有要将其细化到具体的少数民族曲艺音乐、舞蹈、诗歌、杂技等,以及少数民族创作、表演、舞美、教学、传播等方面。总之,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与实践需要人们高度关注,积极支持才能不断发展。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