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海阔天空的心胸,乘风破浪的精神前行。晓得当下是曾经的果,是未来的因。——《知天命》
了了,原名黄嘉玲,生长于陕西,立业于新疆。
世人的目光为了了打上许多“标签”:诗人、记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球华人》执行主编,“新版三毛”、“当代李清照”……种种定义,有的来自热爱她的读者,有的则来自激情洋溢的评论家。
她并不在意被人们打上标签,也从不会让标签左右自己的生活。
了了的人生就像她的诗,从心而发,凭心所向。
诗
意识由指尖缓缓满溢,落下了斑斑字迹。美其成合理达情,明知无需妙笔。预见知音,管它天圆地方,山高水长。——《聆听》
在这个盛行解构崇高的时代,在这个读者甚至没有诗人多的年代,为什么会选择“诗”作为载体来倾吐心声?
了了说:“我并没有刻意选择诗歌这样一种表现形式。身为记者,写作是我的工作,也是长久以来的爱好。但在最初从来没有写过诗,大约在九年前,没有任何特别的契机和征兆,忽然就有了写下一些句子的渴望。”
“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写诗。因为在我的感受里,诗人一直是陶渊明,是李清照,是梦一样遥远而崇高的存在。”
直到被朋友点醒,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居然也是一个诗人了。后来写得越多,她就越为这种精巧而深邃的艺术倾倒。
对于了了来说,诗不能是命题作文,也不该是主题鲜明的议论文。诗,必须是她的心灵对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强烈、最迫切的倾诉。
她最期待自己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荡起独属于每一个人的感受。至于是否被误读,是否读懂她创作时的心情,是否与她的感情理念有所共鸣,那些重要,但也不重要。
故乡
那些年,每每各城颠簸途中,看物尽华浓。唏嘘余,自叹怜,世界之大,何处是我家。2012年的今天,依然辗转各地之间。物欲横流的感觉,有恃无恐的被崇尚。刹那间,俭而不俭的内心起微澜。天地之大,哪里不是我的家。——《家》
了了有两个故乡。
第一个故乡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这里的皇天后土铭刻着她最珍视的亲情与童年回忆。另一个故乡则是她成就事业的新疆,这里曾经是“诗意的远方”,却机缘巧合,成为她放飞梦想的地方。
作为一位工作繁忙的杂志主编,如今的了了经常性地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走过一座座城市与乡村,令世人憧憬的“远方”和“在路上”成为她人生的常态。
会疲惫吗?会厌倦吗?
了了说:记者是我从小以来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能够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吻合,难道不幸运吗?我喜爱文字,喜欢思考人性、观察世界,我的每个采访对象都像一本书,而我可以阅读他们与众不同的故事,难道不该快乐吗?
有人说,家乡就是你离开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但了了说,家乡就是你的心之所向,心中有爱,处处都是家乡。
苦难 不因错过而憔悴,不因错过而伤悲。如果有天会凋零,我想还有来生。如果有天会枯萎,我想还有下一个轮回。——《乐天之人》
了了的诗是温暖的,开朗的,带着淡淡轻愁,心底盈满阳光。
了了的人是优雅而豁达的,带着恰到好处的妆容,有着知性干练的谈吐,正是一位自信而美丽的女郎。
本以为,这样一位女子恐怕人生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恋情不够顺畅,事业偶有波折吧?然而,在了解她的经历之后,我震惊地修正了自己的印象。
了了的故乡在陕西临潼代王,曾经是一座小小的镇子,现在是西安的一条街道。谈起小时候的自己,了了形容:“像草一样,在风中野长的孩子。”
小时候家里很穷,遇到大雨天,他们担心的从来不是房顶漏水这种“小事”,而是得设法支撑梁柱,让房顶不要为这一场雨塌下来。
了了并不讳言自己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耳闻目睹过许多黑暗景象,事实上,正是曾经亲历过的社会黑暗面才让她从小憧憬着记者这种以笔为刀、能够揭露世界不公的职业。
直到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贫穷”都曾是了了生活中的浓重阴影。她经历过失学,坐火车回家买不起全程车票,坐车时饿得捡别人吃剩的面包,甚至因为绝望有过自杀的举动。
然而,那些都过去了。不是遗忘,不是掩藏,而是从那些苦难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迈开步子,走向新一天的生活。
感恩
私欲独领不了风骚,乐天达观没什么不好。感恩生命中的一切,她人再温润再智慧,自己再卑微再愚昧,原来不过如此。——《忘却八九》
生活并不温柔,但了了还是喜欢用“幸运”这个词去描述她。
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她有一位识字不多却充满智慧的母亲,有一位忠厚隐忍但坚毅正直的父亲,有一个宁愿举债、砸锅卖铁供她考学的家庭。
他们用无声的力量支撑着她,引导着她,所以哪怕遭遇再多磨难,了了也始终坚信着自己的未来,坚信着世界的美好。
对于生活,了了满是感恩,亲人们无私的支持,朋友们热诚的关怀,哪怕是说起当年饿到极点去捡别人吃剩的半个面包,她也充满感激:“那时还是个小女孩,非常痛苦尴尬。但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那个留下面包的人。我相信那是命运送给我当时最需要的礼物。”
灵与肉
漫漫飞雪夜,念起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合欢心微喜偏平和。一下子,本真浓缩为愚者,寂静于立刻。心安不过,阿弥陀佛。——《欢喜佛》
在了了的诗中,常常看到禅、佛、寺、缘、莲花的意象。她倾慕佛的包容,渴望佛的宁静,赞美佛的通达。对于她来说,佛是通向智慧的捷径。
在了了的诗中,始终歌颂美丽爱情。爱与被爱都是命运的馈赠,付出爱能让人发现自己的美好,接受爱能让你感受世界的善意。爱是信赖,是欣赏,是找到那个与自己契合的人。
在了了的诗中,坦然展示性的美好。于她而言,性,不只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文化。她也曾困惑于性与佛的矛盾,在性与佛的边缘徘徊许久,才终于寻到平衡。她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清欢于柳巷,热爱于佛堂,茫茫之殇,唯静好可疗可养。用般若素心,原来人生无风无雨亦无晴。”(《聆听》)是性爱,是个性,是人性,灵与肉之间,些许牵绊、些许难堪,苦乐参半。
真实
一声枪响,巾帼瞬间坚刚,兵马跃然而出于纸上,匍匐隐藏,让子弹入膛,瞄准对方狂躁的心房,扳扣出我血淋淋的铿锵,映衬了负重戎装刹那的辉煌,立场上你死我亡的较量,正义永不投降,深深根植了,为自由而战的信仰,谁也猜不透,打了胜仗的勇者,还能有什么样的忧伤?——《慨当以慷》
了了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个巨大的矛盾综合体”。
是的,当你靠近她,立刻就能感受到,简单与复杂、幸福与苦难、刚强与柔媚、超脱与世俗、激情与理智……种种矛盾无处不在。她的故事总与人们的揣测迥然相异,又总是奇妙的顺理成章。
了了坦然地承认黑暗,也欣喜地拥抱光明。她坚信,唯有认识了世界的真相,才可能去影响它、改变它。
了了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她也深深地相信,即便是自己这样的普通人,也应该在心中装着整个世界。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灵魂,去影响和改变世界,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文中引用诗作均摘自黄嘉玲《了了心语》)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惠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