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1日
古都之后
古都之后
   对西安的印象从一碗辣子面说起,厚厚的油层显得有些杂乱,然而拨开之后尽显出圆滚滚的白条,往上再浇些地道的辣子,油香、辣香、面香混在一起就可以大快朵颐,饱餐一顿了。这种面是陕西的代表面,它无需花哨的作料与配菜,仅一碗辣子就有权利裹住我们放纵的舌头。它是那么的纯粹,即使看起来很厚重,它又是那么的火热,尽管看起来很平凡。
  我确是不懂面的人,这应该是我的愆错了。要想与某处生活得更彻底,得先把自己放入当地的“笼子”里,亲身体悟这种顺受的滋味,如此道理我是明白的。然而,一直以来我也仅仅是顺受罢了。我是被人强行灌入汤药的病容,心里面的锁始终无法解开,只因遇不见开锁的钥匙。
  直到爱人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的思维,打破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常规认知,让我竟然从一碗面上获得了以往从没有过的启发。我才明白原来真理大都是蕴藏在最冷漠、最普通的事物背后,而那些所谓的传之千年的习俗也不过是血脉里长久延伸且不为人知的文化惯性而已。
  迎风的牌匾上刻着“面馆”两个大字,主人拧搓这一团大疙瘩在桌板上拍打,如同铜锣铁琶击出的悍悍之音。女主人在锅碗瓢盆面前一阵忙活,噼啪叮咚的声音非但没有让人觉得烦闷刺耳,反似在应着男主人的拍子,共谱美妙的歌曲。女主人的围布已经贴在了腰上,这和南方服务员的围裙飞扬形成了分明的对比。“好嘞!面来嘞!”然后就大踏步的在餐桌前来回奔波。
  我是早已习惯了这种场景的,倒是爱人第一次过来觉得什么都很新奇。她一会儿趴在面桌前目不转睛,一会儿又伸过头去看看锅里的面。“阿姨,您这一碗面还真多呢!一小碗比南方的一大碗还要多!”
  “丫子,你到陕西来吃面都是这样,保管你吃得足,保管你吃得香!”女主人和爱人同时笑了起来,我能感受到这其中的默契,是来自南方女人与西北女人的默契。相比较我来说,爱人的一天即胜过了我的三年。
  我是带着文化偏见生存的,因而我总不愿让自己去融入生活。生存与生活是不同的,生存是死的,生活是活的。所以我之前过得大抵都是死人的生活罢!爱人与女主人的对话令我陷入了沉思,我似乎看到了陕西人民的大方、不拘,似乎看到了他们眸子里面、话语里头时刻透露出的骄傲与自信。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发现到的,尽管我日日面对着这群生活在黄土之上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这种油腻的,尘土飞扬的感觉,我不喜欢大声的喧哗,不喜欢往肩上搭毛巾,不喜欢坐在板凳上抽烟斗。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片土地,正视它的历史,拥抱它的灵魂。
  爱人来之前我就说要去大唐芙蓉园和历史博物馆看看。她说这两个地方分别象征着繁荣与衰败,而一座城的发展无非就是在繁荣与衰败中来回循环。因此,只要理解了城的历史就理解了人的历史,其余的地方除了赏心悦目之外也便无了其他的功能。我在深深震撼中联想到了芙蓉园里的种种。“金樽清酒斗十千”的玉盘珍馐,石壁上拓印着的句句唐诗,耳旁响奏着的盛唐之音,无不向我们低声诉说着一个朝代的辉煌与灿烂。华丽的襦裙,高雅的建筑,淙淙的流泉,悬挂的铜锣,安放的石桌,飘扬的垂柳,如铁锤般敲碎了我所谓“黄土高原”的镜子。外来的西域人士、出塞的骏马、数不清的唐三彩,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度的昌盛,竟也忍不住诞生了一种隐隐的自豪。此外,还有历史博物馆里呈现的林林总总,在落寞之后将繁荣体现得淋漓尽致。越是衰败,越是荣华,从衰败看衰败是退后,从衰败看繁盛才是进步。
  我这时似乎能明白这一城人的心了。对于生活在一座十三朝古都的人来说,自豪是从血脉里传下来的,不用言说。我开始理解他们的大方与豁达,开始理解他们粗犷的行为方式,完全是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同时也隐约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不屈,是对这个国家,这座城前途命运的关心。毕竟,谁忽视了这片土地,谁也必将被这片土地所忽视!
  (作者,笔名行者。作家,诗人。现就读于西安武警工程大学,作品散见于《延河》《中华文学》《心灵文苑》等,散文集《脚步》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