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8日
布衣亦可为国谋
布衣亦可为国谋
  锣鼓阵阵,梆子声声,晋韵铿锵。2016年10月20日和21日,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排演的新编晋剧《于成龙》在西安庆华文化宫上演。随着大幕拉开,在写意山水画间,于成龙划着小船轻盈亮相,晋剧名家谢涛携团队为西安市民带来一个可观,可探,可赞的“一代廉吏”于成龙。 

  山陕本无异 爱戏爱到底
  山西和陕西两省,一河之隔,民风相近。从晋剧、秦腔到蒲剧、眉户,都在两省间互传共演。陕北人看晋剧,晋南人唱眉户。在农村,农闲庙会,戏班子的助兴必不可少。谢涛所在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常年坚持下乡演出,只要是晋剧流行的地方,都会有他们的身影出现。
  谈及在陕北演出,谢涛满是兴奋,虽然她连唱了两小时刚从戏台下来。她说:“其实农村环境都差不多,我觉得陕北的戏迷更痴迷,比山西省内的观众还要爱晋剧,爱演员。他们会带着干粮,带着行李卷,在戏场连看几天戏,这在山西农村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绥德、在佳县白云山和榆林黑龙潭都能见到。尤其今年绥德演出印象特别深,那次来看戏的人太多,把路都堵死了。我当时身体不舒服,第一天没能赶去,观众特别不开心。想着他们看不到心中的名家会特别失望,就带病去了。演完后给他们清唱,观众也特别理解。我清唱了两段,底下就有观众叫我不要唱了,我说没关系,戏演过了,再唱一段。”
  戏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连接线,爱戏之余,也应相互理解。对此,谢涛说:“唱做念舞在舞台上一晚上要两个钟头,有时候观众理解,有时候不理解。既然观众爱演员,也应心疼演员。所有演员上台不能多穿衣服,家里有事、身体不舒服,在舞台上都不能表现出来,观众应该去了解。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演出,看着陕西观众对戏的喜爱,看着全国各地赶来的戏迷,得到观众掌声和喜欢,我在舞台上特别享受。这么多年,不管是坚持、放弃,还是尝试新的东西,得到大家认可、喜欢,就觉得所有付出、吃的苦都值得。” 

  看戏看精神 布衣为民心
  近年来,从京剧到影视剧,于成龙都以“廉吏”形象出现。此次晋剧《于成龙》以一位老者的视角,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讲的是被免了官的于成龙,  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官”。
  谈到这出戏,谢涛讲:“于成龙刚开始我绝对不想触碰。其一,女演员演清宫戏不遮丑,先天条件不是男人。其二,尚长荣成功塑造了京剧的于成龙,你再去演一个,会不由对比,成功率低。而且人们概念中就是说教的廉吏于成龙。再者,好的导演和剧本要求演员借助所有人智慧来演,呈现不出来是不行的。所以压力大,负担特别重。剧名刚开始叫《布衣于成龙》,廉是底色,更多的是布衣情怀区别京剧。于成龙的智慧和对老百姓的感情,以及他的胆识、情感是这个戏的突出点。男人也有情感,女演员演男人更注重感情的细腻,如果男演员演可能更多的是阳刚。”
  这出戏从去年立出来已经演了四五十场,中间又进行了细微调整和修改。“十年磨一戏,经过打磨,我觉得此次演出比刚立起更紧凑,情感更细腻了。演员通过不断在舞台上磨练,慢慢找到人物的出奇点。这次特别幸运,好的创作团队,好的导演全部凑齐了。曹其敬导演排演时一丝不苟,有表达不准确会真跟你急,会掏心掏肺地讲戏。分开以后回味时还会想她。她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去塑造人物。除了这出戏,对其他角色的塑造我也会想到她的启发和要求我们的一些东西。有了他们,二度创作再度提炼才会更好。”
  “山西梆子多传统剧目,多正剧。小时候是模仿师傅李月仙,后来雷守正执导《丁果仙》时给我讲戏、讲人物,自己再抠动作。《丁果仙》教会我怎么塑造人物,懂得从声腔的轻重缓急理解人物喜怒哀乐;《范进中举》突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找到新角度;《傅山进京》第一次尝试文人戏。我现在是个果子,但是在小苗、施肥、浇水,栽培过程中的每一个老师,得到的每一次机遇、平台才使我从《傅山进京》在全国打响。”说到于成龙,谢涛讲:“我觉得现在这种官太少了,各行各业都要有他这种担当、责任和布衣之心。这不是口号,是我们在本身岗位的职业操守。” 

  戏里老酒鬼 戏外女娇娘
  戏中的于成龙嗜酒爱酒,多个场景酒葫芦不离手。生活中,谢涛说她并没有酒量。作为山西人,喝酒吃醋都不行,“于成龙喜欢酒跟他在南方做官有关。潮湿、孤单、寂寞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加上穷困,让他只能就上萝卜,喝点最便宜的水酒来解忧。这个戏设计这么多关于酒的东西,我还没有真正体验到好酒之人对酒香的迷恋。在这一方面我还得进一步去琢磨。”
  谢涛曾留有一头长发,但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演出前特意将一头秀发剃掉,她说:“为了戏曲、为了晋剧,我愿意付出,但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要始终牢记不忘初心求艺真。”
  戏曲进校园让谢涛了解到年轻人不是一味地不喜欢戏曲,而是没有机会认识传统文化。“有了这个平台,慢慢地把课本里、历史书里的人物故事,以折子戏把它带到校园。别一开始让年轻人接触不太好懂的东西。太传统,太咿咿呀呀的戏不能一下抓住他们,会坐不住。应该以新编剧和经典传统剧并举,技巧性和经典唱段融合。”
  优秀剧目进校园,吸引年轻观众进剧场,是谢涛对晋剧传承正在做的工作。此外,她还会逐步在全国以讲说表演等方式开展讲座,研讨会等。“除了方言和声腔,表演是相通的,要互相交流借鉴。只要有时间,工作不冲突,还会来陕西讲演。”谢涛说。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