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文华奖参评剧目、陕西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华彩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赢得专家和普通观众一致喝彩。该剧以西汉年间“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历史故事为蓝本,撷取苏武出使、遭囚、拒不降服、北海牧羊、喜得荣归等大起大落的人生片段,展现了人物在信念、使命、忠诚、气节上的激烈冲突。全剧运用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方式渲染苏武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骄傲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大汉苏武》由陕西演艺集团出品、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大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该系列前两部作品《张骞》《司马迁》同样选择了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汉代英雄人物为蓝本,一脉相承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拓、不屈、忠诚、坚守的精神闪光,是陕西省文艺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也是陕西冲击本届文华奖的又一力作。
二十载酝酿 三次重构
“大汉三部曲”酝酿于上世纪90年代,1992年《张骞》首演,2000年《司马迁》首演,2013年《大汉苏武》首演,均引发社会轰动。
回顾“三部曲”创作历程,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效敏直言:“非常艰难,这是中国歌剧史上空前的一个系列艺术,对中国歌剧做出了新的贡献,是一个新的收获。同时,对以延安时期创作《白毛女》为标志的中国新歌剧道路来说,是继往开来的。”
《大汉苏武》的创作过程不仅有丰富的案头工作,研究大量史料,对苏武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演职人员在内的主创团队还多次赴西部采风,拜谒苏武墓,到苏武家乡考察调研。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生动还原那个历史资料中的苏武,那个人民心目中的苏武。
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大汉苏武》充分吸收前两部作品的成功经验。编剧党小黄介绍道:“这一次苏武音乐的难度更大了。写剧本在加强文本本身故事性的同时,更强调音乐性。写的剧要有思想,20年后的音乐和20年前的音乐不一样,观众的审美标准也不一样。这一次的音乐难度非常大,既有深度,又有市场,演唱家的难度也非常大。” 《大汉苏武》不仅在创排时精益求精,在公演之后仍不断进行修改打磨。2013年首演之后,在2014、2015年又实现两次大的修改与提升。苏武扮演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陕西省歌舞剧院艺术总监米东风表示:“每一次改动都是我们二度创作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呢?过去我们演熟、唱熟的东西全部要改掉,而且要重新写、重新背歌词、歌谱,他们再进行创造又打掉,又重新写。对我们演员来说是最痛苦的,好不容易唱熟了,又改了。”
本次艺术节上演的《大汉苏武》做到了全精英阵容。张效敏说:“主创团队除了陕西,还借助了全国的力量,导演用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音乐、作曲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舞美也请了各位专家老师,这些都是支撑《大汉苏武》能有这么多的好的评论最基本的基础。”
用西洋歌剧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观众对歌剧艺术并不陌生,《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家喻户晓,但在普通观众心中,对于“歌剧”又经常敬而远之,担心看不懂,欣赏不了。但看过《大汉苏武》的观众,无论资深歌剧迷还是普通群众,都交口称赞,并没有出现“看不明白”“欣赏不了”的情况。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团长冯学忠表示:“我们现在要创作、要演出的是中国歌剧,也就有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
对观众友好,往往意味着创作者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米东风说:“张骞和司马迁基本上按照民族调在走,连配戏都是一个调、一个元素。而这一次苏武的音乐还有西洋的技巧技法来进行配戏,包括调式,实在是太难了。我演过十多部歌剧,头一回接到这样的写法。”
党小黄介绍道:“在创作中,我力求加强剧作的故事性,把故事和音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让观众能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欣赏音乐。并且,这个音乐是中国人自己作曲、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加入大量秦腔元素,乐器配置方面也有古筝、笛子等民族乐器。”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这次演出里“大家没有听到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乐器”。
通过完美的舞台呈现,《大汉苏武》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自己的歌剧”。虽然全剧以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为主体,但无论观念或艺术手法均以内容需要为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人、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兼取中西,融会贯通,终得大成。
为时代打造中国好歌剧
灿烂悠久的中国历史上,无数英烈豪杰前赴后继。“大汉三部曲”选取西汉年间三位民族英雄,展示他们的人生历程,讴歌壮丽的华夏文明与伟大的中国人民。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三位英雄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与性格特质,同时又通过他们的故事,一脉相承地展现出当代中华民族所追寻和为之奋斗的时代精神。
冯学忠说:“张骞的精神是一种开放精神,他是开拓西域丝路的第一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这部戏跟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非常大的关联。2000年《司马迁》,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苏武在当前改革开放30年后,精神方面有了很好的进步,我们应该有一种像苏武对国家的坚守和忠诚,提倡这么一种精神。”他表示:“这部戏在当前歌剧的舞台上,应该是最好的几部戏之一。我们不是这样搞一搞就完了,从主创到院班子、团班子,一定要打造一部中国的好歌剧。”
米东风说:“剧本也好,导演思路也好,演员的体会体验也好,都有一个很漫长的经过,不是一拿本子就能排的。这三位角色,一个是坚守,一个是承担,一个是忠诚。三个角色都是从年轻演到老,从一个小伙子到一个弯了腰的老头。我在演绎这些角色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他们内心对国家的忠诚,那种精神感染了我。”
用苏武精神演绎《大汉苏武》
从剧名就可看出,主人公苏武是全剧的核心和灵魂。本次艺术节前的排演中,剧组更是提出了“要用苏武精神来演好《大汉苏武》”的要求。
剧中苏武的扮演者米东风也是《张骞》《司马迁》的扮演者。从1991年为准备《张骞》西行采风开始,他为“大汉三部曲”贡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20多年光阴。2013年《大汉苏武》开始创排,主创团队一致认为,苏武这个形象是为米东风“量身打造”!
党小黄说:“他35岁演张骞的时候,我说陕西还有这么好的歌剧演员,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10月16号晚上的演出我非常感动,也有一点难过。他在那部戏里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确实不容易。”
米东风说:“这三部戏很难。从开始30多岁到现在快60岁了还在演,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
这种精神,就是苏武精神。张效敏感慨地说:“苏武精神体现在这些文艺工作者身上有三层意思。第一,以老米为代表的文化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演好歌剧、唱好歌剧是他一生的追求。第二,艺术是非常严谨的。舞台上摸爬滚打,让人看着心疼。现在他‘三高’也有两高了,可一旦排演起来就没得说,把自己当作一个年轻人,一个新兵来演。第三,艺术上非常老道,非常精湛,这也是支撑我们《大汉苏武》能取得这么多专家和观众关注的原因之一。”
《大汉苏武》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后,许多观众被苏武的演绎感动得泪流满面。面对观众的真诚热烈的掌声,不少站在台上的演员和幕后人员也流下热泪。
谈及未来的发展,张效敏表示:“戏是演出来的,接下来我们把《大汉苏武》通过国家基金的资助,一是想做好国内的巡演。同时借助媒体和官方,把我们这部戏打到世界上去,因为这个歌剧是用西洋歌剧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故事,要把中国故事打到世界上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有这么一个苏武,了解中国的苏武精神。所以这一块儿要做的实际上还很多,要把一部作品打造成习总书记所说‘传得开、留得下’,我们还任重道远。”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