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观看展览 作为古代宗庙之礼中最为固定而显要的礼器,“国之大事,在祀及戎”。青铜器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10月24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据悉本次展览将在陕历博免费开放至2017年2月24日。
为研究两周诸侯国提供史料
秦晋豫冀四省地缘相近,是我国文物资源的富集区域,在全国文博工作的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40年来,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两周考古发现引人注目。此外还有其他国族的墓地,虽然不见于经传,但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良、形制奇巧、纹饰华美,堪与诸侯国青铜器比肩。
两周的诸侯国,与周初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国策———“分封制”密不可分,即周天子将宗室子弟、姬姓贵族分封到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来拱卫周王室,安定天下。西周近300年相对稳定的统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分封制”的推行密不可分,也因此造就了西周诸侯国灿烂的青铜文化。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东周时期,诸侯图强,逐鹿中原,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上演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宏伟场面,而诸侯国青铜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之中也发展到巅峰,也为随后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青铜器讲述诸侯国的故事
本次展览是秦晋豫冀四省两周诸侯国考古发现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展览展出各类青铜器文物精品206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00余件(组),许多重器更是首次向社会公众展出。该展览以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统一、特色、发展为主题,以秦晋豫冀四省两周诸侯国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及其文物与研究成果为依据,表现内容上按照西周、东周的时代发展序列,讲述应国、晋国、芮国、中山国、霸国等9个代表性诸侯国的故事。
西周时期,山西南部除了晋国之外,还有很多小国,也曾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在古代,战争是一种催化剂,晋国在征伐临近小国的过程中,不仅扩张了领土,也形成了璀璨的晋文化。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勃兴的诸侯国,起先在郑地建国,到第二代国君郑武公时,郑国迁都至今河南新郑。两周之际,郑国最先开启争霸历史,称霸于中原。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国家,虽不属华夏,但它的青铜器和中原的青铜器在形制方面很接近,中山国的青铜器铭文内容反复引用儒家经典,套用《诗经》《左传》中的文句,由此可见它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深。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