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睿/摄 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拉开帷幕,开幕演出秦腔现代戏《家园》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上演,吸引无数群众前来观看,并在演出后获得现场观众与各方专家的高度好评。《家园》由渭南市秦腔剧团、澄城县剧团等基层院团联合排演,讲述避灾移民工程为山区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它追求“大秦腔”概念,在程式、舞美、唱腔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追求纪实和诗意般的表达相统一,它的成功是陕西文艺建设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渭南重点艺术院团团长张天平说:“基层院团承担艺术节开幕演出,是基层院团巨大的荣誉。这对广大基层院团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排练现场演员们那种全力以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场面震慑人心,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也一定会觉得我们能成功。”
艺术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推翻的过程
《家园》艺术总监余青峰说:“《家园》能做到震撼灵魂、打动人心,靠八个字:自强不息、自虐不止。2013年到2015年的所有版本全部推翻了一遍。今年5月9号确定要在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时,大家非常激动。但这种激动只维持了几分钟。到9月5日定版前,我们又把剧本推翻了三四遍。”
余青峰还提到,艺术创作就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推翻的过程,只有凭着这种勇气、这种精神状态,它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以情动人。任何的艺术创作,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情动人,这点做到了就没有语言障碍,没有地域隔阂,全国任何听众都能看得进去,都能感动。
四易其稿从物质家园到精神“家园”
《家园》的故事来源于2010年陕南发生的大型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发生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半年后实施了避灾移民工程,把陕南陕北近三百万人要搬出大山,远离灾难。
《家园》编剧之一谢艳春女士介绍:“陕南救灾移民工程一年后,我们在采风时发现了这个题材,后来就做出这样一个作品。四年间演了一百多场,我和另一位编剧屈曌洁对它不断修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第四稿。最初展示的是抗击灾难,对物质家园的重建。后来逐渐加入精准扶贫的概念,表达不忘初衷,守护精神家园的理念。”
她说:“《家园》追求的是‘大秦腔’概念,其中有原汁原味的秦腔,也有老腔和陕西童谣民歌,还有少量歌剧元素。接下来,这个剧还会在省上、全国巡演。我们后续将召开研讨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家园》进一步完善。我们用陕西的戏曲形式来讲陕西的故事,讲我们陕西面对困难,群众的坚韧精神,党和政府面对灾难时的果敢。通过这个作品,传达出一种温暖,力量,给人以希望。”
《家园》为陕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高度赞扬《家园》:“在开幕式上,市县剧团和县里民营剧团的基层演员上台演出,这在历届艺术节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鼓励贴近群众的基层院团上台演出,陕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家园》是陕西文化战线建设成果的缩影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表示:《家园》作为十一艺节开幕式唯一演出剧目,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得到了广泛好评,为陕西赢得了荣誉。
他指出:自2013年从山东省接过中国艺术节的大旗后,全省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把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心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之中。《家园》剧组就是一个浓缩展示,见证、参与着整个宏伟进程,贡献着自己的独特力量。他希望,《家园》全体演职人员借助十一艺节平台,加强与全国同行的交流借鉴,认真学习求教,努力在创作表演上迈向更高水平。
《家园》是陕西文艺厚积薄发的爆发点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推进陕西文化艺术,加快陕西文化产业的建设,此次艺术节选择在陕西举办,《易俗社》《传丝公主》《麻醉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立足陕西文化土壤,展现了陕西文艺的独特价值,获得业界人士盛赞。既是对陕西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陕西文艺成果的一次检验。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家园》是陕西近年来文艺迅猛发展、厚积薄发的爆发点,也是陕西文艺的新起点,推动陕西文艺进一步走挖掘民间、贴近群众、符合陕西发展大计、贯彻国家战略落实的道路,创作出更多国家级的陕西文艺精品,用打动人心、光辉灿烂的陕西文艺延续‘一届永不落幕的艺术节’。”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惠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