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金东北行五公里一转过山梁,就到了薛家寨。薛家寨以雄险著称,海拔1600余米,石峰千仞,三面悬崖,人莫能攀,仅西北和土儿梁山岭相联,可直通桥山主脉。寨东为黑田峪,寨西为秀房沟,灌木丛生,十分隐蔽,寨子上有天然石洞4窟,曾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机关所在地,大者能容二三百人,小者可容数十人。
远望薛家寨,就忍不住惊呼:这是一幅巨大的天然水墨画。相对于新建红白相间的建筑组成的彩色照金镇,连同半山以下的青山绿树,薛家寨总体上是青绿衬托下的黑白水墨画。革命者和建设者曾在或正在照金这块土地上手持彩练当空舞,绘画出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
犹如黑白照片一样,黑暗的旧中国,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出身无产阶级家庭的习仲勋15岁就参加革命,走向以武装反抗敌人的道路。即使出身地主阶级家庭的刘志丹、谢子长也决然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决裂,投入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他们在华县高塘镇发动渭华起义失败后转战到照金一带,在薛家寨半山腰的石洞中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儿的地形与华山极为相似,也可以说自古薛家寨一条路,我们赤手登山且气喘吁吁,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和游击队背着枪支弹药或其他物资登山的艰难,何况还有敌人的追击。
在革命先辈革命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冒着近40毅的高温爬上薛家寨半山腰。这里原是当地人朱吉祥和其父敬神修道之处,在最为险要的4号洞里供奉山神泥像,香火不断。红军在照金一带打游击时,朱吉祥眼见红军纪律严明,打富济贫,十分感动,便主动参加游击队,并将石洞献给红军作为营地。1933年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后,这里就成为照金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当时住在薛家寨的,除边区特委、政府和游击队总指挥部外,尚有苏区修械所、被服厂、仓库、运输队、红军医院等后勤机关。
我们从后山的小路下山,据说当年敌人就是在叛徒陈克敏的带领下从此偷袭薛家寨的。1933年10月中旬,国民军又一次以数千名兵力,配合机枪大炮,向照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硬攻不行,就改用偷袭战术。危急情况下,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果断决定“保存实力,分路突围”,转移到安全地带。
薛家寨失守后,虽然遭到敌人的报复性扫荡,但这里的革命烽火并没有熄灭,留下的游击队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狠狠打击盘踞在苏区的反动民团。当年冬季,陕甘边第三路游击队采用里应外合,攻克叛徒陈克敏民团踞巢龙家寨,彻底摧毁了这支反动武装。1934年秋,红军和游击队主力返回照金,根据地重新恢复。从此,照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
记得20年前的1994年夏季,正是世界杯足球赛进行时,我和妻子与朋友陪贾平凹应邀去旬邑县采风,在观看了唐家大院古建筑、民间剪纸后返回西安途中,于照金暂停稍息,镇子很小,瞻仰了小庙一般的照金革命纪念馆,时间不长就看完了,第一次了解到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老一辈曾在此闹过革命的历史。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20年之后的2014年的仲春,我应邀和朋友游览照金镇,之前就听说陕文投集团正在投资打造新照金,建设得如何壮观,如何靓丽,已成为新的旅游名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薛家寨革命遗址也已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令人神往。但那次来去匆匆,印象不深,且下铜川高速后的道路属普通公路,坎坷不平,令人疲劳。
两年之后的今天,在七一前夕,单位组织到照金参观学习,高速公路直达照金,在向革命英烈纪念碑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后,我们来到高大的照金革命纪念馆仔细观看了八个单元的展览,在我们援建窗明几净的红色书屋前留影,在宽敞的酒店里用餐,因时间有限来不及参观的照金书院等等设施。目睹以红色为主调的高大建筑和青山绿水,以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幅标语,深深感到,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用简陋毛笔绘就辉煌的历史,而和平建设年代,建设者们则用朱笔再次以大手笔绘画红色照金。
相传隋炀帝巡游到照金,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照金因此名传天下。照金丹霞地貌好像水墨山水画,宋代山水画家范宽(陕西耀州人)以照金为原型创作的《溪山行旅图》乃传世国宝。1933年,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由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摇篮。而今,照金以及薛家寨不仅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乃至人们朝拜的红色圣地,而且新一代正在饱蘸赤橙黄绿青蓝紫,挥毫绘画着最新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