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4日
自然保护管理“发力” 生态文明教育“远航”
自然保护管理“发力” 生态文明教育“远航”
  延安大学教学实习
  ■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增峰 通讯员 高之奇 陈永锋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风景旖旎,四季变幻,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条件优越。近年来,陕西子午岭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在自然保护管理上“发力”,促生态文明教育“远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1 基本情况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6年国务院批建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延安南部的富县境内,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延安市市委、市政府把子午岭保护区建设管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保护和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和健康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科学规划,依法整治,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利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平台,展示森林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使其逐步成为促进保护自然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的坚强阵地。
  由于受当地气候、地形、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保护区森林植被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特征的天然次生林,成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珍贵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首先是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保护区的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森林湿地四个类型、20个群系,森林覆盖率为94.3%。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其相对丰度占到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种类的75%以上。还有水库、溪流、瀑布、泉水等丰富的水体景观资源。
  动植物景观资源也很丰富,有种子植物104科344属633种,其中:有国家及陕西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等6种;丰富多样的植物和优良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栖息地。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9科18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其中:国家玉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黑鹳和金雕等;域级保护动物有豺、水獭、鸳鸯、灰鹤、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毛脚鱼号鸟、长耳号鸟、纵纹腹小号鸟等16种;有鱼类2目3科17种;有昆虫534种。有大型真菌22科60余种。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多样性,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人文景观历史悠久,保护区所处的大环境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子午岭山脉桥山段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平原,这为后来朝代在子午岭沿线变迁更迭、繁荣发展提供了生存条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称的秦直道遗迹,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宝塔、石弘寺石窟等。人类的活动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次的潮起潮落,但有幸的是,子午岭地区经历在清道光年间战乱之后,成为渺无人烟的地区,这片森林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它的群落外貌整齐,种群年龄结构合理,自然演替有序,内部层次分明,郁闭度大、生长和更新良好,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不仅烙印上人类历史活动的痕迹,也是在摆脱人类干扰情况下天然林恢复的一个活标本。 

    2 建设情况
  (1)实施项目引领,科学规划保护区建设
  早在1982年子午岭就被列入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2001年8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陕西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县级建制的事业单位。特别是保护区自晋升国家级以来,积极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自2006年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抢抓机遇,科学规划,通过完善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内容,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推进。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各项保护和科研工作逐步规范,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根据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62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814公顷,缓冲区8479公顷,实验区18328公顷。建设总投资6108.9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费2829.50万元;设备购置费1536.50万元;其他费用1742.90万元。
  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复了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建设投资127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20万元,地方配套256万元。
  2009年国家林业局批复了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二期)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78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9万元,地方配套157万元。
  2010年陕西省财政厅、环境保护厅批复了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35万元。
  2012年陕西省林业厅批复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150万元。
  2012年申报的延安清水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科研》已批复。
  同时,保护区结合项目建设在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还建造了子午岭培训中心,新建成步行径、停车场、休息厅等基础设施一批,对区内进行了景观整治,接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已逐步成为圣地延安一条生态旅游热线,成为人们的旅游、观光、度假向往的休闲胜地。
  (2)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严格规范日常管理
  近几年来,保护区依据国家、省、市林业局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子午岭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一是坚持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在实施保护区管理中,重点抓好依法保护保护区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禁止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加强了林地保护、森林资源等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森林健康管理。健康的森林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为此,我们积极应对森林有害生物危机,通过完善中心测报点和固定观察点,对松材线虫病等重点有害生物进行严密监测。同时强化检疫措施,严防疫情扩散。从2007年开始,对抗逆性弱、景观单调、生态功能等级较低的针叶林,有计划地进行林分改造,套种阔叶乡土树种,提高了森林质量,提升了生态功能。三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近几年来,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没有发生森林火灾事故,主要是我们对森林防火工作坚持做到认识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设施到位,抓好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现已提高两年完成了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年规划,生物防火林带的林为阻隔功能日益显现;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强化森林消防队伍技能、体能训练,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森林消防队,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使森林消防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四是做好旅游管理工作。保护区坚持以提升旅游知名度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保护区管理的指导与协调。统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景区的管理,并制定实施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平时,加强景区日常巡查,做好保洁、保安、交通安全等各项工作,确保保护区工作安全有序。在“五一”、“重阳节”、“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制定了旅游安全防护方案,组织全区各单位的防护力量联合执勤,实现了持续多年各大黄金周及中秋节、重阳节无安全事故发生,无森林火灾发生,确保了保护区旅游安全。 
  (3)坚持科技兴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在保护区建设管理中,我们紧紧依靠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性、实用性的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保护区生态建设科技含量。一是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向社会推介和展示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创了延安市森林生态教育先河。二是建立森林生态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子午岭综合管理局培训中心兼培训基地,开展生态教育讲座,对全区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和各级领导开展森林生态文明和森林资源保护教育,并多次开展“爱鸟周活动”;共青团员在保护区种植“雷锋林、共青林”,作为全区共青团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县教育局把子午岭保护区作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林业科普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延安大学、榆林生命科学院把保护区正式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之一,利用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校外实习活动。三是开展森林生态监测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建立子午岭保护区森林生态监测站,开展定位监测工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筹建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森林环境监测,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导向和跟踪服务,并在保护区定期检测空气、负离子、降雨等气象指标,引导城市居民前来健康休闲。对保护区内的涵养水源效能、水土保持效能、净化环境效能、固碳放氧效能和旅游价值等进行了评估。结合陕西省林业厅、教育厅发起的“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开展了生态科普教育入校园活动,于2014年3月20日,隆重举办了保护区管理局与富县沙梁中学科普教育基地(关爱自然,争当保护大自然卫士)活动启动仪式,参加活动人员300余名。期间,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共青团、陕西省林业厅于2014年11月13日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称号;2013年6月17日至7月26日配合延安大学生命学院120余名师生先后分两期在保护区实验区完成了野外教学实习工作;2014年7月12-21日配合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林及生命科学两个专业100余名师生完成了野外实习工作;2016年7月12-21日配合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林及生命科学两个专业100余名师生完成了野外实习工作;2015年7月4日,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槐树庄保护站与直罗中心小学、羊泉中心小学150余名师生首次在槐树庄森林体验基地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走进子午岭,感受森林奥秘”的森林体验活动,受教育人数达200余人;2015年9月16日,配合张村驿林场与张村驿中学60余名师生在张村驿林场成功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感受森林、感知文化”的森林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百名记者采风团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受教育人数达200余人;2016年6月25日,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槐树庄保护站与直罗镇中心小学40余名师生在槐树庄森林体验基地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走进子午岭,亲近大自然”的森林体验活动;2015年10月与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调对接,挂牌成立了“青少年生态保护教育基地”;2014年11月18日组队参加了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科技厅、团省委和省林业厅联合举办的2014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暨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专业比赛,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6年4月,管理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协作,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即食肉目动物调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小组,期限为三年(2016-2018),在原关键物种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确定重点区域,增设监测点位,累计安装红外照相机58台,经初步分析,近几年野生动物保护成绩斐然。通过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局结合项目建设积极与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对保护区标本馆进行了改造和重新布设,特别是动物展室的多层次立体布展,不仅满足了参观者全方位的视觉要求,同时又使来访者如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科学准确定位,建立“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意义和价值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延安南部的富县境内,西靠子午岭主脊,北临毛乌素沙漠边缘,南界渭北大平原,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的腹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其生态本能和价值体现在:
  1、生态功能显著。该区是陕北黄土高原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处于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独特的区位使该区具有重要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特殊生态功能。向北森林极少,再向北则为毛乌素沙地,无森林存在,它已成为陕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独特;该区西靠子午岭主脊,南北为次一级的分水梁环绕,形成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上有风成黄土覆盖,境内岭谷交织,森林茂密,波状起伏,形成“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它像一条绿色的彩带紧紧缠绕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渭北高原及关中平原之间,形成一条天然屏障,可以阻挡西北季风及其挟带的沙尘的入侵,可以阻挡草原化、沙漠化的南移,可以涵养水源及防止水土流失。据统计,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而陕北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约为7.87亿吨,几乎占到全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一半。而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障黄河安澜、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科研潜力大。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有完整的演替序列,达到了演替顶级,因此,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最大的潜力。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这里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基地。其次在生物科学上对研究动植物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等许多重大生物学科研课题有着重大意义。第三,在环境科学上该保护区可以作为本底,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发展等演替规律的重要途径。保护区是黄土高原上特殊历史条件仅存下来的天然次生林,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发展、演替规律的不可多得天然实验室,这可为黄土高原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蓝图”。
  3、社会价值重要。子午岭是一座历史名山,在陕西境内也称“桥山”。在其山脚下,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该保护区与其一脉相连,不仅被誉为“黄帝陵”的后花园,而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该区对弘扬延安精神、民族精神、涵养“黄帝”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级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职能的不断完善,它在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护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会更好地充分发挥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窗口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立对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可以利用延安革命圣地和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之地的影响力,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紧紧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必将使黄土高原上这块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释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也一定能够使黄土高原上的这颗绿色明珠更加靓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