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07日
常智奇解读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
常智奇解读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
  任何重大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会面对两个同样重要的部分:一个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形态,一个是文学语言对历史创造性的解释方式。对每一个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来说,都应该在这两者之间选取恰当的结合点。任何游离历史具体性和真实性的创作,就会失去历史感,作品也就很难纳入历史题材的范畴。 

  历史小说创作首先要尊重历史
    文化艺术报:如何理解作者与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
  常智奇:我认为,杨焕亭坚守高贵的创作品格,对创作又有更高要求,他低调、谦虚,始终对艺术和文学创作怀着敬畏。作者的知识储备是渊博而充足的,如果没有他那种诗人的准备,散文家的准备,乃至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准备,就不能扛起《汉武大帝》《武则天》这两部煌煌三百多万字的巨著,这是我对杨焕亭两部著作的一个总体评价。《武则天》是一部具有史学骨骼、学术品质、传记色彩、文学精神的历史小说。我很欣赏它。
  我为什么为杨焕亭两部作品写序,是我认同他的历史价值观。历史小说创作首先要尊重历史,在尊重历史前提之下,展开作家丰富的想象,表现人的心路历程,人的感情发展逻辑层次,从而达到历史逻辑、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的一致。
 
  文化艺术报:您怎样看待《汉武大帝》《武则天》这两部作品?
  常智奇:历史不容亵渎。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历史题材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为了制造卖点,一味地乱弹历史,扭曲历史,甚至以低级趣味来取悦读者,这些都不可取。 
  杨焕亭的这两部小说,能同时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赏识、出版,足以证明,出版社对作家的信赖。作品坚守思想品格和艺术情怀,在对历史考据、尊重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展开文学想象,铺叙历史叙事,这样的作品是有真度、深度和高度,是有灵魂的。
  我认为,杨焕亭能够在三两年之内出版两部长篇,足以证明他的学识、素养和积淀的成熟,他走在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前沿,《汉武大帝》《武则天》是当今中国文坛的巨大收获,也体现出一位作家的担当和责任。 

    他走在了陕西历史小说创作的前沿
  文化艺术报:杨焕亭的两部作品都有哪些特点?
  常智奇: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文坛占有重要地位,《武则天》《汉武大帝》属于正史一类的小说。
  杨焕亭对中国封建帝王的描写非常独到,两部小说对汉武大帝时期、唐代武则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情、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描写,系统化地展示。
  陕西是一个文学大省,陕西的文学创作历来以关注现实著称,在这里我们投入了很大精力,面对历史题材,尽管我们努力,但对题材的开发,对题材的挖掘是很不够的;周秦汉唐在我们这里兴业建都,在历史上我们这里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先后掩埋着许多封建帝王,他们的陵墓都在这里,历史题材创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杨焕亭应该说走在了陕西历史小说创作的前沿,而且成绩是如此的丰硕,对我们来说是个喜庆的事情。
  这两本书显示了杨焕亭的文学才智,他的那种文学诗性,那种历史知识的渊博,那种丰富的想象,那种行文,那种准确、简洁、生动、鲜活、明快的语言,达到了非常统一的地步。
  杨焕亭的丰富想象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的描写刻画上,特别是细节上。在历史事件的描写上有许多现代的叙事方式,时空转换,大量吸收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所以说,杨焕亭的历史小说虽然是正史小说,但是可读性极强,因为他的文学性极强。
  我认为,目前当代中国文坛对杨焕亭的评价是不够的,这可能与他所处的那样一个位置有关,咸阳毕竟是一个三线城市,同时,他自己比较低调,面对文学有一个敬畏的心理、虔诚的情感,他不愿意炒作;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目前我们的文坛还是出版量太大,我们的理论家,面对这么大量的出版物,还没有来得及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要对这两部作品给予应有的评价。 

    文化艺术报:文学作品有无内涵,能否经得起咀嚼品味,与作家的文化情怀直接关联吗?
  常智奇:杨焕亭这两部书,直面、正面表现两个封建社会帝王,这个难度很大。正面创作,没有十分的冲动,没有十分的准备,是很难写的。你可以侧面来写,你可以一个角度来说,但全方位来写难度很大,而且在短短的时间里正面写两个帝王是难能可贵的,没有一定的实力拿不下来,举不起来。这个本身的准备很充分。文学毕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审美情感、审美准备、审美积累是分不开的。
  杨焕亭的画就画得很好,他又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文学修养、审美修养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是我们当代的一个作家,但是,又有我们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情怀和素养;他具有传统文人情怀,又有现代人意识,正是这种结合,构成能够推动这两部煌煌大著的力量,这也是我所钦佩的。 

  历史小说更应向读者传递正确价值观
  文化艺术报:在纷纷戏说历史的当下,《汉武大帝》《武则天》这两部作品出版意味着什么?
  常智奇:历史题材距我们今天的时代很远,几千年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无法进行文学创作。而这种想象必须在历史本体主旨的前提下来进行,历史决不能戏说,决不能采取一种闹剧的形式。而我们当代文坛有一批历史小说,戏说历史,嘲弄历史,在有些人的笔下,历史就好像一个婢女一样,要把她装扮成一个风尘女子就是一个风尘女子,要把她打扮成良家妇女就是良家妇女,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观。
  历史本身是有品格的,历史小说创作应坚守高贵的创作品格,更应该向读者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杨焕亭尊重历史,坚持历史本体创作,这是我们今天历史小说创作一定要坚持的方法,这也是我这么多年认同他的创作的原因。
  在创作当中,杨焕亭注重表现人的一种向善、向真、向美的价值投向。文学当然要表现人性,但不是表现一个人的原始意识,人的一种快乐原则,人的一种求生原始欲望,而是表现人的一个社会属性,表现人的一种精神价值走向。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振华 特约记者 魏锋 朱宝琪 

  人物简介
  常智奇 著名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创联部主任、《延河》杂志执行主编。其专著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被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杨焕亭 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长篇小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一直在新闻战线工作。第一、第二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