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欣与母亲和孩子们在一起
1973年刘欣欣到盘锦探望父母 刘欣欣 旅美音乐家,常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探索创作与对外推广,曾任纽约中国民族乐团指挥、艺术总监,在美国各博物馆举办过多场中国乐器讲座和演奏会,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中国音乐发展组织。现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常务理事,刘炽民族音乐学会秘书长,“桥”国际民间友好交流艺术团常务团长。
近日,陕西人民出版社《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赢得中俄学界一致好评,它的主要编著者之一、旅美音乐家刘欣欣也因其深厚的音乐素养走入公众视野。此外,他还有一重更加为人熟悉的身份: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祖国》等杰作,被誉为“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刘炽先生的儿子。
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创新是核心
文化艺术报: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发布会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著者,请讲讲您的创作初衷。
刘欣欣:民歌是了解一个民族心灵、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是民歌的海洋,但我们几乎没有对外推广,所以一首《茉莉花》,外国人以各种形式唱了三十年。因此,外语民歌演唱版的翻译和再创作以及推广,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
文化艺术报:这本书的发行计划发布以来,从北京到西安、再到莫斯科,学界和媒体的反响都非常好,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刘欣欣:在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与时俱进的创新应是核心,而这本书就是一种以全新的、创造性的方式编辑出版的作品。对于这本小书,我当时提出了几个建议:一,一定要用五线谱。第二,以安塞农民画为每首民歌创作一幅插图。第三,我结合介绍每一首民歌的歌词,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我觉得现今中国在音乐和艺术的理论及学术方面,似存在一个问题:即学术和理论,考证、考据过多,给予艺术性的、鲜活和生动的分析很欠缺。所以这本书以“讲生动的故事”的方式呈现,把学术和理论融于其中,现在看来效果的确非常好。习主席说,我们的一带一路不仅要通经贸,还要“通民心”。在通民心方面,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我认为这本书是一带一路上不应缺少的一本书。而且由它开始,应很快有十本书、百本书,使我们的人民和艺术家,在一带一路的复兴发展中,架设起有声有色的桥梁,以“通民心”。
以套用模式为荣缺少专业人才
文化艺术报:除了民歌的整理和翻译,近年来您还在做哪些工作?
刘欣欣:我在默默地做三件事:一件是民歌演唱版的创作、翻译和对外推广,这是一个很不小的“艺术工程”。当然,这要配合多种条件和机遇,更需要很坚韧的毅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第二件是我几年来一直在进行“音乐类戏剧”的思考和断断续续的创作,这是我真正最想做的事。我相信“音乐类戏剧”的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音乐类的戏剧,包括戏剧、戏曲,甚至民间说唱和曲艺的一部分,都应涵盖其中。中国传统音乐类戏剧和西洋音乐剧的各种形式都应是我们的经验和财富,进而创造出各种我们自己的音乐类戏剧。而我自己已想定的,在名称中有“你、我、他”的字,创作三部表现中国人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交往和文化“冲撞”中产生的戏剧性的“音乐类戏剧”。目前,第一部《我夏天里的小爱人》中英文版的创作已经完成;第二部完成了主体框架内容和主要的唱词的写作;第三部呢,还在脑子里“打转转”呢。
第三件事,我当然想用创新的方式创作一些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中国器乐曲。很遗憾我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中国的音乐界,从高校到艺术院团,体系和思维方式几乎都是所谓西方式的,更有一些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去肤浅地套用东方和西方的音乐元素和音乐技法,以期得到洋人和西方的认可为荣,而能潜心以发展东方音乐为己任的人太少了。中国不是没有头脑清醒的学者和大家,比如中国昆曲研究会会长田青先生,比如咱们陕北的民族音乐学大家乔建中先生。他们大半生都在呼吁以中国音乐学或者说民族音乐学为动力,进而发展和复兴中国音乐和音乐艺术。但他们的声音有多少人能听到呢?如果‘老天爷’能够多给我点时间,我希望有机会用自己积累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去创作一些现代的中国式的乐曲,甚至去组建几种新型的民族管弦乐团。
身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中国音乐
文化艺术报:据我所知,您1983年去了美国,做过美国最大的民族乐团“纽约中国民族乐团”的指挥和艺术总监,开过数十场音乐会、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中国音乐发展组织……而近10年来您主要在国内发展,为推广中国的民族文化奔走。您是为什么而出去,又是为什么而回来呢?
刘欣欣:当年去美国除了是为学音乐,还有就想看看美国、看看地球的另一边是什么样。虽然经历了很多事,但我一直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童心和初心,这初心就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同,对中国民歌和中国音乐的认同,对我们的故土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我当然有自己的音乐梦想,有自己的艺术坚持,而且我不可能脚踏在美国的土地上做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戏剧。祖国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渐渐使我看到了自己音乐理想实现的前景和可能性,而且陕西是我的老家,我自然希望能有机会在这里做一番开创。
陕西急需加强对优势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艺术报:以您的经验和眼光来看,中国、尤其是陕西,在文化发展方面,最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刘欣欣:我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已经没有文艺界,只有娱乐圈。这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而且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筑梦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它会极大地制约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所以我觉得,现阶段我们急需各级政府、企业,以及有能力的个人和机构的共同支持,使艺术家们有途径、有选择的余地。全社会能发展出各种艺术基金和资金,来鼓励各种艺术、艺术家的发展和创造。政府能创造各种机会、组织各种荣誉、通过减免各种税赋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与个人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中来。
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对于本土的优秀文化应该有更多较前更深入的、更深层次的关注,以及更多脚踏实地的、有系统的保护、发展和创新的规划。以我父亲刘炽来说,作为“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他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新疆好》《祖国颂》《翻身道情》《我的祖国》《滇池圆舞曲》……可以说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但这样一位国宝级音乐大家,陕西西安人,陕西连他的一座专馆都没有,这是多大的遗憾啊!刘炽的名字说出去,有几个人会把他和陕西、和西安联系起来呢?恕我直言,陕西在这方面的欠缺真是太多了。
一带一路是中国复兴与腾飞的重要战略之一,更是陕西的巨大机遇。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呼吁,陕西的各级政府、学术界、传媒、社会大众,要将“一带一路”上“通民心”三个字,作为政绩和发展的关键词,为文明、文化、文艺领域的发展建立一个课题库。从每个具体的项目和课题开始形成辐射,像一棵棵小树苗,沿着一带一路生长,长成参天大树,结出各种丰硕的果实。让我们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冰冷的机器、穿梭的贸易,还有文化艺术形成的一片片绿荫和绿洲,形成一条通民心的走廊,让人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