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前
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 近日,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一事持续被关注,该段长城的修缮方法受到质疑。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长城保护再次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其实,在陕西境内,战国至明的各个时代长城遗迹很多,并且体系完整,类型多样,而对于长城保护,陕西也有自己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机制。
>>>“抹平”材料有讲究,实为抢救保护
据了解,事件一出,国家文物局派专家赶赴现场核查评估,9月23日,《人民日报》记者也进行了实地调查。当地表示“抹平”系归安加固,防止长城加速破损,维修前该段仅剩残基。已于9月22日到达现场、由国家文物局派出的调查员傅清远在看过现场和施工设计图后表示,所谓“被抹平”并不准确,“该段长城因损毁严重,维修前就没有城垛和女墙,按照原状修整,原始长城就没有青砖,石头都没了。”
据了解,整个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共分A、B、C三个标段,经招投标程序,分别由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沈阳故宫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沈阳故宫古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城墙和城楼单体建筑的修缮工作,四家公司均具有文物保护工程一级资质。工程从2013年7月动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过辽宁省文物局组织的技术验收,即将报国家文物局最终验收。《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方案中提出,“对顶部残存素土海墁重新拍实,再用三七灰土补充一层拍实,平均厚度12厘米。”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井晓光解释说,在对石质残基进行归安加固之后,之所以要铺上一层三七土,是为防止雨水的冲刷,以及防止入冬后由于渗水形成冻胀造成砖体再次破裂。
国家文物局2014年印发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指出:“长城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长城保护维修必须保持长城的原形制、原结构,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不得采用水泥及未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可靠、安全、有效及可再实施性的化学材料或工艺进行长城结构加固或表面防风化加固处理,避免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负责该C段工程的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孔祥立告诉记者,“三七土”即白灰与黄土按照3颐7的比例调制成的材料,其中并无水泥成分。这四家施工单位采用的施工方法都是运用原有工艺和材料进行抢救性保护,而不是像媒体所报道的采用水泥进行保护。归安加固中的灌浆填充与勾缝所用材料均为白灰,属于古法工艺,与一些古代房屋中的“青砖白缝”相同。
调查组专家成员之一付清远表示,“三七灰土,起保护作用。”再过三五年时间,这层保护壳就会风化,长城将露出石块。
在文物古建筑修复中,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在已知详细原貌情况下对文物进行修缮;一种是根据文物现状,对文物的本体进行加固;还有一种是在古建上几乎不会采用的原地重建复原。此次长城修缮工作属于第二种。“大毛山段是抢救性的加固工程,如果任其原样自然风化,这段长城或许连今年夏天葫芦岛那场大雨洪水都躲不过。”井晓光说。
付清远表示,“修得好”和“修得美”是两个概念,“这是救命工程,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
>>>我省长城保护相关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据了解,陕西是长城遗迹最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于榆林、延安、铜川、渭南、韩城5市,现存长城长度1838千米,包括战国至明的各个时代,体系完整,类型多样。那么,陕西在长城保护方面有哪些措施?
近十年以来,我省长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高质量地完成了我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摸清了我省长城资源家底,出版了数套长城研究资料;扎实推进了长城“四有”工作,加强完善了长城保护机构、文保队伍和长城科研项目评估体系,并组织编制了长城保护规划,为加强长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实施了大量长城保护项目,我省共争取中、省资金1.5亿元,实施了镇北台、款贡城等上百公里的长城抢险加固工程;依法实施长城保护管理,我省境内涉及长城遗址的建设项目均能按照批复方案执行,保证了项目建设和长城安全;加强了长城展示利用宣传,通过举办长城摄影展、讲座等活动,增强大众的长城保护意识,建设了镇北台博物馆等一批长城资源旅游点,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年3月29日,陕西省长城保护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会上,副省长王莉霞代表省政府与长城沿线的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韩城市政府负责人分别签订了长城保护责任状。
副省长王莉霞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明确落实政府保护长城的主体职责,形成保护长城的长效机制;要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在经费、政策、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尽快完成我省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并继续加强长城保护修缮、保护单位公布、保护设施及机构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严禁破坏长城事件的发生;要统筹协调长城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特别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融合;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讲好长城故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长城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化艺术报综合
小链接
锥子山长城位于辽宁、河北两省交界地带,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历史上称蓟镇长城、辽东镇长城,全长22455米,基本为东西走向。长城墙体类型包括砖石混筑和石筑两种,随山起伏,因地势不一,其高度和宽度也不一致,现存宽度1.5至4.3米,高度0.3至9.8米。2006年5月25日,锥子山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