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30日
陕西四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陕西四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9月29日,“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世纪建筑思想学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召开。来自全国文博界、文化界、城市建筑界、出版传媒界的专家学者、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单位代表、高等院校师生共计200余人出席会议。此次会议上,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了98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其中,陕西有4项入选,分别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旧址、西安人民大厦和西安人民剧院。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于2014年4月29日宣告成立,它会聚国内文博界与建筑界的顶级专家学者,使国家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乃至咨询智库有了专家团队。力求为20世纪建筑遗产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探索科学保护的方法、找寻合理利用的途径。2014年5月经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97位顾问专家委员们的权威推荐、严谨把关,在北京市方正公证处的监督下,历经严密的初评、终评流程,最终于2015年8月27日产生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共计98项。
  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价值、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建筑遗存不同,它们是“活着的遗产”。由于缺少法律保护,越来越多的20世纪建筑遗产在城市广场建设、城市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中被拆毁,抢救工作日趋紧迫。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致辞中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项目均为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我们应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中国文物学会将一直支持为20世纪中国建筑设计思想“留痕”的工作,将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合作,期待这项旨在保护中国城市文脉、建设人文城市之举持续地开展下去。
  作为中国20世纪现当代建筑保护的“先行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从宏观视角提出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突出价值及保护的紧迫性: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重大变革、跌宕起伏的时代,无论是清末民初,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所创造的建筑遗产都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是时代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尤其随着我们城市化建设的热潮,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面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不仅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严肃课题,更成为中国建筑界与文博界应长期合作、联合攻破的“点”。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