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3日
图书“论斤买”小心没占便宜又吃亏
图书“论斤买”小心没占便宜又吃亏
  促销卖场内  李 济朴/摄
  图书称斤卖  王斌/摄
  从古至今,图书都是以“册”销售,每册书卖多少钱由书背后的定价来告诉你。如果出现“论斤卖”的图书,会让人怀疑他们卖的到底是什么书,正版、盗版或者其他非法出版物?“论斤卖”的书能不能买,消费者到底占便宜了吗?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卖书不看定价 上秤一称算钱
  “好消息好消息,尊敬的顾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本店,我们这里销售各种出版社库存图书,借地清仓,图书11元一斤起,论斤卖,价格廉,买到就是赚到!”这样雷人的广告在店门口的小音箱里循环播放着,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近日,在西安北大街十字东南处光辉巷口附近出现了一家“图书论斤卖”的促销“卖场”。9月18日,文化艺术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该“卖场”设在北大街街边,人流量较大,店铺没有正式的书店牌,进店后也没见悬挂相关的图书经营许可证。铺子三四十平米,店内按价格摆满每斤20元、13元、11元不等价格的各类图书。顾客挺多,来来往往,他们或在翻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或抱着几本书去称价。记者注意到,与正规书店不同的是,该“卖场”门口的收银桌上赫然放着一台电子秤,秤的上方悬着一张“图书论斤卖”的海报。
 
    盗版正版难断 书籍来源神秘
  文化艺术报记者在书架上发现了两本近期在市场上较火的图书,从肉眼不能辨别其是正版还是盗版,但看上去纸张和印刷都不错。于是,记者买了其中的两本。在付费过程中,记者询问工作人员这些图书的来源,但工作人员不耐烦地回答说:“都是直接从各地出版社进货,肯定是正版书。”
  9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该“卖场”,找到一本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东方乱序版《六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这是在该店能找到的唯一由陕西本地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9月21日记者带着这本书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向其求证书籍真伪。出版社总编办工作人员告诉文化艺术报记者,由于目前单位书库太小,该书首次印刷的样本已经不在书库中,且该书的编辑已经从出版社离职,无法从根源上对其进行考证。但是从该书的纸张上来看用纸属于优质纸。当记者向工作人员提出封面印刷字迹模糊之后,工作人员回答光从封面上目测是无法鉴别真伪的。 

  以为买了实惠 实际并不便宜
  文化艺术报记者一共购买了3本书,按定价计算共120元,称斤后实际付费61元,约相当于半价。
  在“卖场”记者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拿起一本定价为26元的文史类书籍,称后售价为24元,她发现较原价仅便宜了两块后又将这本书放回原处,并说“便宜2块,我还不如去网上买呢。”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8月1日刚出版的大冰新书《好吗好的》,定价为39元,而在该店称重后售价32元。看似打了不少折扣,但跟网络正规书城的售价相比,并没有便宜。如该书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的售价均为29.3元。
  实际上,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贪图便宜这种心理,殊不知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并没有让自己省下多少钱,反而承担了“有可能盗版”的风险。 

  “论斤卖”实为促销 买放心书敬请看证
  随后,文化艺术报记者拨通12318全国文化市场统一举报平台电话,对方回复“按斤卖”书属于一种促销手段,并不存在违规现象,但是如果市民购买到盗版书籍或者疑似盗版书籍,都可拨打12318进行投诉举报。而该“卖场”因为没有图书经营许可证,已经属于无证经营,12318建议消费者向北大街所属的莲湖区执法大队反映情况。
  随后记者就此现象咨询了执法大队和广电局出版物市场监督处,对方进行了回应。
  那么论斤卖的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据了解,目前国有的大型书城都实行“寄售制”,卖不掉的书可以直接退给出版社。民营书店就不一样了,民营书店进货往往是买断的。国有书店将滞销图书退给出版社,这些书就成了出版社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积压在库房,如果不处理掉,就只能当做废纸处理,化为纸浆。这批库存图书就成了“论斤卖”书店的一道货源。
  除了库存书之外,“论斤卖书店”里还有民营书店卖剩下的“包销书”。
  第三种渠道是一些个人出的书,此类书一般质量不高,没有市场,积压一段时间后就被处理掉了。
  当然,盗版书也就趁着库存书的出售而搭上便车,鱼目混珠,悄悄地溜进“论斤卖”的队伍中,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上当。
  目前,为了规范图书市场,我国采用了“图书销售许可”管理办法,消费者在购买时,看看商家有没有经营许可,一般情况下正规店卖的书都应该是正版书。 

  只有打造精品 才能避免“论斤卖”
  图书“论斤卖”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至于其形成的原因,值得业界去深思。某文化单位一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已出版过几本书籍,针对“图书论斤卖”这一现象,李先生“颇感无语与悲催”。他说,出书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淘洗,只有那些高质量能够叩开读者心扉的作品才可以留下来,传下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文化生活多元、“互联网+人类现实”的方方面面、文化阅读不唯纸本等等,但这一现象的产生,肯定是对粗制滥造、降低出书门槛的一种否定!出版行业从中是该反思反思。原创没有捷径,只有沉静积淀才可能打磨出像样的作品。否则便会如过眼烟云,快餐式、碎片化地热闹一阵子,最终沦落为称斤论两的宿命。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