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烤制月饼的郑师傅 如果说记忆中的节日总是与美食有关,那中秋节的记忆必定是童年的月饼香味。随着经济好转,人们很少再亲自动手做月饼,商家也推出形式多样的新奇月饼,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但陕北手工月饼依旧朴素如初,以最原始的形态还在市场出现。
陕北的味道
中秋节前,西安市场上出现许多来自陕北的“土”月饼。或街边小摊现烤现卖,或小贩推车走街串巷,或特产商店琳琅满目。
在西安南门外仁义路上,记者见到做月饼的郑师傅。一炉,一案,外加一条写有“陕北土月饼”字样的横幅,组成他全部的店面。郑师傅来自陕北绥德吉镇,有六十多岁,每年中秋都来西安卖月饼。一直坚持最原始的做法,就连烤炉中的胶土都是从陕北带来。他说吉镇月饼的做法很独特,虽然也是五仁馅料,但烤出来后是空心的,只有紧贴外皮的一侧才是糖馅。外皮金黄发亮,咬来不甜不腻,焦酥可口。老人说从和面、调馅、包剂子、到烘烤出炉,都是他与另一同村老人在这案上一手操练。一天能用三十多斤面,一个卖三块钱,中秋时通常需要提前预定才能买到。
记忆的味道
在西安洒金桥劳武巷,记者又见到摆摊卖陕北月饼的王女士。她说这里每周四和周日都有集会,她都来摆摊。萌生卖家乡月饼的想法,是出于对记忆里月饼味道的怀念。她回忆说童年的中秋节,刚进入八月,家家户户就备好馅料,村里每三五家就会堆一土炉来做月饼。做好后用纸打包成卷,在亲友间互送。今年从老家带来月饼被身边陕北朋友一抢而光,发现商机后,就联系了老家的厂商,每天用大巴车运下来,再以摆摊的方式卖掉,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掉几十卷。
黄土的味道
陕北月饼属秦式月饼的一支,内部又分为多个系列,但特点都是低糖低油、层层酥香。其中以绥德雪花月饼最为特色。月饼在绥德被叫做雪花,是因其外表烤后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洁白的表皮薄且多层,食用时掉下的碎片酷似天空飞扬的雪片,故名雪花。
绥德制雪花的历史很长,据说在金代,古绥州就有人开始制作。相传当时馅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到清代,馅中又加入芝麻,逐步充实和完善为今日的雪花。解放前,城内只有李家巷王子英等两三家制售雪花。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增多。记者从绥德县食药监局了解到,今年单绥德县城内有登记的就有四五十家。由于榆林市近年经济形势严峻,做雪花的商户较去年减少近一半。
随后记者来到绥德县最大的雪花加工厂——塔上食品公司。记者发现工人在车间忙于加工的所有程序都是手工操作。负责人王师傅介绍说自己做雪花已有二十余年,他说现在的做法从配料到和面,完全采用传统方式。把面用水、油按一定比例和成死面后手工擀开,揉进苏子,再将其揪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剂子,在案板上揉圆压扁,捏成窝状,放入适量五仁馅料或枣泥,收口后揪去面头,在枣木制成的模子里用手掌压平,扣出后放入铁盘烘烤。中途得多次翻转,以保证均匀受热。出炉后黄中透白,酥香扑鼻。
陕北人重礼节,中秋节要互赠月饼,又以双数表示吉利,所以会将雪花六或八个卷成一卷,再以双数送出,逐渐形成新的节俗文化。
雪花主要流行于陕北腹地的绥德和周边各县。而在陕北其他地方则各有不同,除雪花外还有炉馍馍、馃馅、赖皮月饼、提糖月饼(糖饼)及糖馍馍等。
又是一年佳节时,月圆饼圆人团圆。陕北月饼虽出自土中,但特色鲜明。饼味有不同,但吃月饼的人心情总是相同的。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