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凤翔木版年画作品
木刻版
凤翔木版年画 当高楼大厦取代了我们世居的土屋窑洞与吊脚楼;当手机平板互联网侵占了我们促膝并肩的把酒长谈;新时代的新事物正改变着传统生活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逐渐沦为记忆,随处可见的民俗表演慢慢成了“非遗”,年间家家户户所贴的年画成了收藏品,传统技艺的传承又该如何寻找出路?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体会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在传承之路上的喜与忧。
记忆:凤翔木版年画里的民俗风情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申请国家艺术基金承办的“中国木刻年画传统技艺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来到“陕西凤翔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参观考察。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中国传统年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强以及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高密、四川绵竹等地的木版年画传承人全程参加。
传习中心设于宝鸡市金台区的一座单元楼里。2001年,邰立平从世代居住的凤翔县南肖里村搬到宝鸡市渭工路,建立传习中心,去年又迁往该地,一梯双开的两户一边是传习中心,一边生活起居。从年画的展示到刻版的收藏,再到创作和传习,都集中在这一百多平米的单元房里。邰立平指着墙上所挂的四幅全开大门神木版年画,为一行人讲述制作背景、自己在传承上的做法和年画现状。
西北地区过年有贴年画的习俗。宝鸡凤翔毗邻陕甘宁交界,风格独特的民间风俗木版年画在西北地区不可多得。据考证,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取凤翔北山梨木为材,刻出门神、戏曲故事、四季花卉等模板,用套色工艺,手工填色、印刷。
西北农村民居多有独立院落,过去年间从里到外都会贴年画。从方弼、方相,到秦琼、敬德,再到神荼、郁垒,六位面庞饱满、威严庄重的门神永远是家的第一守护神。院子里则是天地、土地、龙王、牛马王、仓神、灶君这六位神情各异的家神,保佑家庭每一方的平安。
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小格子窗户,窗花是其主要装饰。除剪纸窗花外,还专门设计制作有窗花年画,全时品种近百,销量很大,后来只传下二十四副四十格。
旧时室内多会贴十美图装饰屋子,有《耕读渔樵》《男十忙》《女十忙》等。也有教化作用的戏剧故事画,主要是《白蛇传》《杨家将》《封神榜》这些民间传说和四大名著、秦腔剧目《火焰驹》等。全时有两百多幅,共100余种,后一大半失传,只流传下来几十种。
传统:500年家传的大师作风
位于凤翔城东的南肖里村是凤翔年画的生产制作中心,据凤翔世兴画局家谱记载,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至今,邰氏家族在此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邰立平是第20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
邰立平6岁就跟祖父学习填色,9岁开始随父亲邰怡系统地学习家传年画工艺。文革中,邰家被抄17次,上千块画版被毁。期间尝试刻毛主席语录的版画,得以让技艺保存。1979年,邰立平开始木版年画的恢复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失散的刻板。
起初,他白天务农,晚上制作木版年画当副业。后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到来,他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年画上,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凤翔木版年画原有近千个品种,因历史原因,很多失散。邰立平通过挖掘整理,恢复性工作,目前已复刻415个品种,共计415套版3000多块。
难题:传承创新的矛盾与平衡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年画原本功能改变,老百姓用便宜又好保存的胶印画替代了木版年画,传统销路丧失,不得不寻找新出路。
邰立平说,他的年画目前主要销往国内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国外机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机构和个人也会收藏一些。年画已经由面向老百姓的民俗需求,转变为纯粹高端的艺术品收藏。使用群体的转变,使得木版年画在做工方面更需精细、更讲究。
他目前最大的担忧,是木版年画传承以及创新的问题。他说,“创新需要结合社会现状,但创作本来就很难,要迎合受众口味,不受欢迎的就会被淘汰,不能流传下去。传承需要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这是循环的。”
邰立平说,传承是需要基础的。目前国家每年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万元开展传习活动,今年开始,标准将提高至圆万元。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培养一个新人,从入门打基础到出师见效益得六七年时间,而木版年画又是一个细活,得全身心投入才能出结果。期间的经济问题是学徒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到第21代传承人这里,收入与传承的矛盾更加突出,但依旧有新人愿意学,这给了邰立平些许安慰。他的二女儿邰高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现已出版多部关于凤翔木版年画传统技艺和背后年俗文化的书籍。儿子邰高阳和儿媳王怡璇也在为推广木版年画奔波。
展望:涅槃之后也需浴火重生 邰立平说成都的非遗博览园为非遗传播和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场地,让他很羡慕,陕西只有西安的群众艺术馆可以展览,地方和自己的传习中心一般大。他希望陕西这样的文化大省,能够建立这类专用场地。
现在,邰高阳和妻子已经在做木版年画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运营。他说传承既要专,又要精。创新方面,已在颜料和纸张的选取上,改进制作工艺。还自己设计了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如抱枕等衍生品,也在网店销售。但更想建立一个专门的非遗体验店,对木版年画进行宣传和传习。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李济朴 记者手记
记者了解到,对于非遗传承,各地都有困惑。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传人康英勤说,他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省上给的补助并不多,这门收入少、又枯燥的民间艺术很难留住年轻人。但他仍在尝试开设学习班等方法,来吸引新人。
天津杨柳青年画大师霍庆顺告诉记者,作为非遗,天津市政府对其特别重视,现在已建有杨柳青年画一条街和博物馆等,但也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陕西邻省四川,已从旅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省,各类文化产业不断积聚,既有“藏羌彝”文化走廊,也有国际非遗节落户成都非遗博览园。而与陕西一河之隔的山西省,近年也主打文化牌,“晋善晋美”的口号不断对外强调“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在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等景区,都结合文化背景真人还原场景,互动体验感很强。文化强省山东省,每年会拿出高额补贴给非遗传承人,中国非遗博览会也永久落户济南。
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陕西仍没有集中展示积聚全省的专业型民俗文化场所和固定的民俗交流节会,丰富多彩的三秦非遗文化应与时俱进地展示和传习,亟待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陕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道路,任重道远。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