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雨季
无声
游 韩勃正是属于城市的一代,没有多少像父辈那样对乡村生活的记忆与留恋,他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在都市,所以在他毕业后把创作的主要方向定位在都市水墨人物画时,我支持了他。
曾几何时,许多画家都是在一种巨大的惯性中进行着创作,这种惯性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来自社会整体对审美的需要,也来自过去生活的烙印,更来自学习过程与所学技法的使然,却都漠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看到一方面大量的农村题材仍是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虽然很多画家并没有农村生活的阅历,抑或出生在城市的一代仍然在执著地寻找着越来越少的乡村生活模板。另一方面在青年画家群落里,有大量都市题材的创作,却大多以场景表现为主,刻划具体现实,看不到多少对生活深层感受的认识。
勃正的水墨都市人物画渐渐地有了系统,他把城市丽人作为创作切入点。在他笔下的丽人身上我看不到惯常人们想看到的身份特征,如许多画里所表现的服装细节、发型发式、或者一个女包的款式,他没有去刻意表现所谓青春的展现与身体的吸引力。
他的画里只是一个游走在都市里的女子,一个个弱小无助的女孩,也有明丽的表现,就是在人生最美丽的年华里任凭秋去秋来的随性。也没有切肤的忧愁,但有不知明日何往的坦然,这种对对象情愫的把握除却勃正的感受外,也来自他年龄段的敏锐,再年长或年轻画家的目光都不会把表现力关注到这些女孩的所思所想上。由此他所画的人物有了灵魂。
水墨在勃正的画里也是有个性的,勃正很明白用水墨去表现人物的细节是没有意义的,不论是用面用线,只要企图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差异,笔墨便失去了意义。他把画面的用笔特征,画面的笔墨组织结构统一在所表现人物的整体情绪里,这时水墨的特征就成了人物情感的自然外露。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用笔迅缓皆是情致使然,所以在他的画里有了雨霁的淋漓,有了秋风又起的干彻,也有了淡淡静谧的墨。
水墨的世界里有文人梅兰竹菊的情怀与山川秀野,有陈淳、徐渭的纵意,更有农园的恬淡与山水暮色的氤氲。勃正的画使观者看到了水墨里的都市,看到了用水墨凝成的人物也是同样的动人。